[ tiě kuò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 tiě kuò pài ]明 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
[ tōng kuò ]全面核查登记。《辽史·食货志上》:“兴宗 即位,遣使閲诸道禾稼。是年,通括户口,詔曰:‘朕於早岁,习知稼穡。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宜通检括,普遂均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秋,七月,癸卯,辽 通括户口。”
[ yǔ kuò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括,箭的末端。后因以“羽括”谓锻炼,磨砺。《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云梦 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宋 郑侠《观孔义甫与谢致仕诗有感》诗:“父母教子勤,羽括而礪鏃。”
[ yuán kuò hào ]1.数学运算符号。括号之一种。即小括号。形式为()。参见“括号”。2.标点符号。括号之一种。形式同数学上的圆括号。主要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 tí kuò ]谓命题以概括全篇(诗文)旨意。
[ tǎn kuò ]古丧礼,死者已小敛,吊丧者袒衣括发而吊。语出《礼记·檀弓上》:“主人既小敛,袒、括髮。”《宋书·孝义传·何子平》:“﹝ 何子平 ﹞母丧去官,哀毁踰礼,每至哭踊,顿絶方苏。值 大明 末,东土飢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絶擗踊,不闋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与 齐王 异生,俱非正嫡,特为吾意,今袒括是同。”清 方文《述哀》诗:“浹旬书始到,旅次聊袒括。”
[ tǐng gua ]tǐng guā的又音。义同“挺括tǐng guā”。[ tǐng guā ]〈形〉(布料、衣服、纸张等)较硬而平整。
[ yǐn kuò ]1.亦作“檃栝”。矫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称括。2.泛指矫正。3.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
[ zú lì kuò yǔ ]比喻人刻苦磨练,力求精进。镞砺,磨砺箭头;括羽,用羽毛装束箭尾。
[ zhào kuò ]战国 时 赵 将,好空谈兵法,不会指挥作战。
[ zǒng kuò ]把各方面合在一起:~起来说。对各方面的情况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