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ān huì ]埋没;消失。《晋书·忠义传·嵇含》:“悼大道之湮晦,遂含悲而吐曲。”宋 陆游《除删定官谢丞相启》:“声名湮晦,衣食空无。”明 叶盛《水东日记·周益公词科旧稿跋》:“惜乎后嗣无闻,遗墓湮晦,已作燔尸之所。”清 曾国藩《<孟子要略>序跋》:“然如 许叔重《五经异义》、余隐之《尊孟辨》之类,皆湮晦数百年矣。”
[ yǐn huì ](意思)模糊,不明显:这些诗写得十分~,不容易懂。
[ yí huì ]疑惑,不明白。《新唐书·黎干传》:“此经传先儒皆不言祭昊天於圆丘,根证章章,故臣谓禘止五年宗庙大祭,了无疑晦。”
[ yǎng huì ]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朱熹 集传:“言其初有於鑠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俱晦。”《宋史·邢恕传》:“公著 荐於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 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 不能从。”明 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门题凤字承留恋,且须养晦林泉。”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韜光养晦。”
[ yǎng huì tāo guāng ]指隐藏行迹和才能,不露锋芒。
[ yǔ huì ]语本《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雨晦”指乱世或艰难的处境。
[ tāo guāng huì jì ]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 tāo guāng yǐn huì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 tāo guāng yòng huì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 tāo huì ]韬光晦迹的略语。把锋芒收敛起来,把踪迹隐蔽起来。指深藏不露。《旧唐书·宣宗纪》记载,唐宣宗李忱为光王时,做梦也想当皇帝,但却把自己的野心深藏不露,“愈事韬晦”(更加千方百计掩藏自己内心的企图)。
[ tāo huì dài shí ]指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 tāo huì qí cái ]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唐 朝征召贤士有“韜晦奇才”科。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朱放》:“贞元 二年,詔举韜晦奇才。詔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傅璇琮 校笺引 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诸科一人。韜晦奇才科。朱放。”
[ tāo huì zhī jì ]韬:把才华隐藏起来;晦: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 xián huì ]农历每月的初七、八,廿二、三(弦日)和月终(晦日)。借指岁月。
[ yòng huì ]1.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2.指文意含蓄,耐人寻味。
[ yuè huì ]谓月尽,多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吕氏春秋·精通》:“月也者,羣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汉书·五行志上》:“成公 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 及 楚子、郑伯 战于 鄢陵’。皆月晦云。”隋 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一:“元日至于月晦,民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唐 白居易《春雪》诗:“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