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óng zhèng ]1.趋从正道。2.依从正体。3.遵循,修正。
[ cí zhèng ]主管宗祠祭事者。清 王晫《今世说·德行》:“荆元初 为 丹阳 巨族,族之人推 元初 为祠正。每春秋时享,庀俎豆,省牲牵,率羣从子姓,执籩祼献,不以年至为让,不以寒暑为解。”
[ gǎi xié guī zhèng ]离开邪路,回到正路上来。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gǎi zhèng ]把错误的改为正确的:~缺点。~错别字。
[ huǒ zhèng ]1.古代掌火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汉书·五行志上》:“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2.指仲夏。古以五行配四时,火旺于夏,故称。南朝 梁 庾肩吾《团扇铭》:“炎隆火正,石鑠沙煎。”清 徐昂发《夏寒》诗:“奈何厥罚寒,凭陵当火正。”3.指 汉 朝。南朝 宋 谢灵运《撰征赋》:“系 列山 之洪绪,承火正之明光。”按,南朝 宋武帝 刘裕 为 汉高祖 弟 刘交 之后。参见“火刘”。
[ huì zhèng ]1.指会谈纳贡的事情。《左传·文公四年》:“曹伯 如 晋 会正。”杜预 注:“会受贡赋之政也。”2.会长。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武昌日知会之运动》:“因附设于圣公会也,故推 胡兰亭 任会正,刘敬安 副之。”
[ jǔ zhèng ]1.指出谬误,加以纠正。《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於始,举正於中,归餘於终。”唐 刘肃《大唐新语·友悌》:“毕构 为 益州 长史兼按察使,多所举正,风俗一变。”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惜乎言官不能举正,坐成其妄耳。”2.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后汉书·苏章传》:“顺帝 时,迁 冀州 刺史。故人为 清河 太守,章 行部案其姦臧……遂举正其罪。”
[ lǐ zhèng cí zhí ]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 jiù zhèng ]请求指正:现将拙文公开发表,以~于读者。
[ dōng zhèng jiào ]也叫正教、希腊正教。基督宗教的一派。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会和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 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后者自称正教,意为正宗的教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