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íng jīn ]1.天河,银河。2.道教语。指口中津液。3.道教语。指呼吸要道。
[ míng jīn ]指佛教所传地狱中的 奈河。
[ níng jīn ]1.指平静的河水。2.旧谓天地精灵之气相合而凝成津液。
[ liáng jīn ]1.谓为桥以渡。2.指桥梁与渡口。
[ lóng jīn ]1.即 龙门。龙门 一名 河津,故称。《晋书·郭璞传》:“登降纷於九五,沦涌悬乎 龙津。”明 徐芳《城门高》诗:“虾蝤百辈走耽耽,直取 龙津 为窟宅。”参见“龙门”。2.喻高德硕望。《梁书·陆倕传》:“过龙津而一息,望凤条而曾翔。”3.喻仕宦腾达之路。《晋书·孙绰传》:“﹝ 绰 ﹞尝鄙 山涛,而谓人曰:‘山涛 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 元礼 门为 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唐 李商隐《春日寄怀》诗:“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 龙津。”冯浩 注:“《三秦记》:‘河津 一名 龙门,水险不通,龟鱼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4.指龙池。唐 李德裕《离平泉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文帝 宠深陪雉尾,武皇 恩厚宴 龙津。”借指宫中。《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轩内好,嬉戏下龙津。玉管朱絃闻尽夜,踏青鬭草事青春,玉輦从羣真。”参见“龙池”。
[ lóng jīn qiáo ]喻登科之路,飞黄腾达之路。
[ méng jīn ]即 孟津。古 黄河 渡口名。在今 河南省 孟津县 东北、孟县 西南。相传 周武王 伐 纣,八百诸侯在此不期而盟会,并由此渡 黄河。历代以为会盟兴兵的要地。《竹书纪年》卷上:“周 师渡 盟津 而还。”《史记·周本纪》:“诸侯不期而会 盟津 者八百诸侯。”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关 东有义士,兴兵讨羣凶;初期会 盟津,乃心在 咸阳。”《旧唐书·李密传》:“﹝ 李密 ﹞呼 高祖 为兄,请合从以灭 隋,大略云欲与 高祖 为 盟津 之会。”
[ má jīn ]蟆颐津 的简称。在今 四川省 眉山县 东 蟆颐山 下,为 玻璃江 的津渡。唐僖宗 时,宦官 田令孜 沉左拾遗 孟昭图 于此。亦为当地人正月宴游之所。宋 陆游《开岁》诗:“相寻蚕市人何在,烂醉 蟆津 事亦非。”
[ piāo yú jīn ]古渡口名。故址在今 天津市 东。晋 末 石虎 遣师伐 辽西 鲜卑 段辽,曾至此。《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 以 桃豹 为横海将军,王华 为渡潦将军,统舟师十万出 漂渝津。”
[ qióng jīn ]琼津是一个汉语词语,是犹玉泉清澈的泉水;晶莹如玉的液汁
[ mù ān jīn ]阿拉伯语Mu'adhdhin的音译,意为“宣告者”。伊斯兰教清真寺内按时召唤信徒作礼拜的专职人员。
[ píng jīn ]1.坦途;大道。2.古地名。3.旧时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称。
[ píng jīn guǎn ]1.亦作“平津邸”、“平津阁”。2.清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馆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