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àng pí zi ]造纸的嫩竹皮子,可以引火或照明。
[ lǜ dòu pí er ]歇后语。绿豆脱皮,青色即褪,因谐音为“请退”。
[ miàn pí ]1.脸皮。2.包子、饺子、馄饨等的皮儿。
[ mài pí ān chún ]旧指卖淫的妇女。
[ mài zuǐ bā pí ]见“卖嘴皮子”。
[ mù pí lǐng ]山名。在今 甘肃 成县 东。山势高峻,古代为入 陇 要冲。
[ mù pí sàn rén ]明 遗民作家 贾应宠(约公元1590-1676年)的别号。应宠 字 思退、晋蕃、又号 凫西、澹圃,山东 曲阜 人。晚年移居 济宁。在 明 末曾任刑部郎中。告归不久,明 亡。著有《木皮散人鼓词》、《澹圃恒言》、《澹圃诗草》等。鲁迅《坟·题记》:“木皮道人 说得好,‘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按,应为 木皮散人。
[ nèi guǒ pí ]果实最里面的一层果皮,如桃、梅等包在种子外面的一层硬壳。
[ pí bǎn máo ]从各种屠宰牲畜皮张上取得的毛,主要用于制毡和织造粗呢。
[ pí bāo gōng sī ]指没有固定资产、没有固定经营地点及定额人员,只提着皮包,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或集体,多挂有公司的名义。有时也叫皮包商。
[ pí bì ]1.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管子·五行》:“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於天下诸侯。”《国语·吴语》:“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2.汉 代用白鹿皮制成的货币。《史记·平準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繢,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按,此币发行于 汉武帝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一种信用货币。
[ pí biān ]1.原料皮或编条革制的粗鞭。2.用皮条做成的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