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ù lǐng ]山名。在今 陕西省 临潼县 骊山 上,有 东绣岭、西绣岭。以山势高峻,如云霞绣错,故名。
[ xiù lǐng gōng ]唐 宫名。旧址在今 河南省 陕县。唐高宗 显庆 三年建。见《新唐书·地理志二》。唐 李玖《白衣叟途中吟》之一:“绣岭宫 前鹤髮人,犹唱 开元 太平曲。”唐 崔涂 有《过绣岭宫》诗。
[ xiù náng ]1.绣花的袋子。2.比喻博学而文词丰富者。
[ xiù nǚ ]1.亦作“綉女”。从事刺绣的妇女。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周文矩》:“有贵戚游春、擣衣、熨帛、绣女等图传於世。”2.泛指少女。《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秀才们抱了几本书,就如绣女一般,除了学裡见见县官,多有整世不进县门去的。”3.指封建时代备选为妃嫔宫女的少女。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大水》:“天啟 初,吴中 讹言中官来采绣女,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传説道:‘十个绣女要一个寡妇押送。’赶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明 无名氏《云间杂志》卷中:“隆庆 二年,讹传京中点綉女,一时男女尽皆配合,不论长幼良贱。”参见“秀女”。
[ xiù rǎng ]指田间的土埂和水沟。因其交错如文绣,故称。
[ xiù sī ]语出 唐 李贺《浩歌》:“买丝绣作 平原君,有酒惟浇 赵州 土。”后以“绣丝”为对人表示崇敬之典。
[ xiù wén ]彩色绣花的丝织品或衣服。《史记·货殖列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三国志·吴志·华覈传》:“妇人为綺靡之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倣效,耻独无有。”唐 孙樵《乞巧对》:“绣文锦幅,云綃雾縠。”清 刘大櫆《程孺人传》:“始吾父为诸生,甚贫,攻苦夜读,吾母刺绣文佐之。漏四下,犹刀尺与书和答也。”
[ xiù xiàng ]1.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线刺绣成的人物像。2.中国古典小说中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叫绣像。
[ xiù yī ]1.彩绣的丝绸衣服。古代贵者所服。今多指饰以刺绣的丝质服装。《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与夫人绣衣,曰:‘听於二子!’”《南史·崔祖思传》:“东阿 妇以绣衣赐死,王景兴 以折米见誚。”元 萨都剌《鹦鹉曲》:“双成 小立各宫样,绣衣乌帽 高将军。”2.见“绣衣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