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 shě kāi sāi ]指禁罚和赦免,开放和闭锁。
[ liàn liàn nán shě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同“恋恋不舍”。
[ nán gōng shè rén ]见“南省舍人”。
[ nán shěng shè rén ]亦称“南宫舍人”。指礼部郎中。
[ nèi shè ]1.内室。2.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3.宋代太学三舍之一。初学者入外舍,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升上舍。
[ pí shè ]1.佛教语。梵文译音。又译作“吠舍”、“吠奢”。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指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等级。2.邻舍。
[ qiān shè ]谓军队推进阵地。《左传·哀公九年》:“宋皇瑗 围 郑 师,每日迁舍。垒合,郑 师哭。”明 刘基《春秋明经·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岩》:“今也不然,则围 郑 师於 雍丘,日迁舍以合垒。”
[ pín shè ]寒舍。谦称自己的家。宋 陆游《春日》诗之一:“贫舍春盘还草草,暮年心事转悠悠。”清 方文《饮李三石兄弟宅留宿有赠》诗:“欲问 孝陵 先下泪,莫询贫舍最伤魂。”
[ qì shè ]1.亦作“弃捨”。舍弃,丢开。2.见“弃舍”。
[ qǔ shě ]要或不要;选择:~得宜。对文化遗产,应该有批判地加以~。
[ sān shè ]1.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2.泛指距离远。3.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座星宿的位置。4.宋代元丰以后,太学分三舍;上舍、内舍、外舍。
[ sān shè fǎ ]宋神宗 时取士法,为 元丰 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 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 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朱子语类》卷一○九:“莫説以前,只是 宣和 末年三舍法纔罢,学舍中无限好人才,如 胡邦衡 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当时亦自煞有人。”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避史录话》:“崇寧 立三舍法,虽崇经术,亦未尝废史。”
[ sān shè rén shī ]指 唐 之 令狐楚、王涯、张仲素 三人的诗集。三人同为中书舍人,故称。
[ shè shè ]1.布置住处。《韩非子·十过》:“昔者 卫灵公 将之 晋,至 濮水 之上,税车而放马,设舍以宿。”2.谓在荒草地上拔草止宿。形容军行急促。《战国策·西周策》:“魏王 惧,令军设舍速东。”孙诒让《札迻·战国策·高诱鲍彪注》:“案:‘设舍’与‘速东’之义不相贯,疑‘设’当作‘拔’,‘拔’、‘设’篆文相近而误。《左氏·僖十五年传》云:‘晋 大夫反首拔舍从之。’杜 注云:‘拔草舍止。’”
[ shǒu shè ]1.供守卫用的庐舍。2.为看护庄稼而设置的庐舍。3.看守门户;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