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é biàn ]1.蛇妖灾异。2.《文选·潘岳〈西征赋〉》:“忽蛇变而龙攄,雄霸上而高驤。”李善注:“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后以“蛇变”比喻帝王的兴起。
[ shé biāo ]蛇莓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蛇莓》。
[ shé cǎo ]旧谓蛇咬过的有毒的草。 唐 李德裕 《谪岭南道中作》诗:“愁衝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太平御览》卷一九○引《续异记》:“ 晋陵 无锡 尉 严无欲 ,贮穀;后开乃成蛇草,焚之,使贫。”
[ shé chóng bǎi jiǎo ]蛇和蜈蚣之属。泛指毒虫。
[ shé chuáng ]亦作“蛇床”。亦作“虵床”。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80厘米,圆柱,具纵棱。叶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形。夏季开花。果实卵圆形,可入药,称蛇床子,有小毒,主治阳痿、带下、腰酸、阴部湿痒等症。煎汤外洗,可治疥癣湿疹。《淮南子·氾论训》:“夫乱人者,芎藭之与藁本也,蛇牀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山海经·中山经》“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藭”晋 郭璞 注:“蘪芜似蛇牀而香也。”南朝 宋 谢灵运《山居赋》“五华九实”自注:“九实者,连前实、槐实、栢实、兔丝实、女贞实、蛇床实、蔓荆实、蓼实。”南朝 宋 鲍照《药奁铭》:“或繁虎杖,或乱虵床,故不世不可以服。”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蛇床》:“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牀、蛇粟诸名。其叶似蘼芜,故曰墻蘼。《尔雅》云:盱,虺牀也。”
[ shé dǎn ]中药上指蝮蛇的胆,有清热、杀虫等作用。
[ shé dú ]毒蛇体内所含的有毒物质。提炼后可入药。
[ shé fù ]1.亦作“虵蚹”。蛇脱下的皮。蚹,蛇腹下的横鳞。2.有断纹的古琴。其纹与蛇蜕腹下之纹相似,故称。
[ shé fù duàn ]同“蛇腹纹”。宋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琴辩》:“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歷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有蛇腹断,其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髮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
[ shé fù duàn wén ]同“蛇腹纹”。指古琴。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軫、蛇腹断纹、嶧阳 焦尾冰絃之上。”
[ shé fù wén ]指古琴上的横鳞断纹。状如蛇腹下的横鳞,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