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 dōng bǔ xī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 tiē bǔ ]1.从经济上帮助(多指对亲属或朋友):他每月~弟弟几百元钱,供弟弟上学用。2.用积蓄的财物弥补日常的消费:还有存的料子~着用,现在先不买。
[ xī qíng bǔ yì ]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 yí bǔ ]唐 代拾遗、补阙同是谏官,因其职掌相同,故并称之。
[ tián bǔ ]补足空缺或缺欠:~缺额。~空白。
[ tí bǔ ]旧谓官场出缺,奏请补授。《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七引 清 严如熤《老林说》:“安凤县 以边缺题补,五年无过,以边俸陞用。”
[ wáng yáng bǔ láo ]《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牢:牲口圈。
[ xī dài shī bǔ ]明 代的一种官服。饰以犀角的腰带和饰以狮子花样的补子,为上品官的服饰。
[ xián qián bǔ zhào lí ]俗语。比喻以多馀的钱做不急需的事。笊篱,一种形如勺子的竹器。
[ xiù bǔ ]1.绣花的褥垫。2.明清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缀有补子,以金线或彩线绣成鸟兽图像,标志品级高下,谓之绣补。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
[ yáng shēng bǔ zǐ ]明 代宫眷内臣于冬至日穿的官服,因其上绣冬至节令徽饰,故名。
[ yīn bǔ ]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宋 苏轼《太皇太后赐门下手诏》:“永维临御之始,尝敕有司,荫补私亲,旧无定限。”《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詔更荫补法:长子不限年,餘子孙年过十五、弟姪年过二十乃得荫。”
[ yǐ fēng bǔ qiàn ]把丰年积余的粮食储备起来,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
[ yǐ gōng bǔ guò ]用功劳来弥补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