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ī àn ]因作诗而获罪的案件。如 宋 熙宁 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 因作诗而入狱,继而被贬。见《宋史·苏轼传》。这次事件,史称“乌臺诗案”。明 陈汝元《金莲记·首引》:“驀地狱成诗案,幸 子由 申救,远謫 黄州。”清 吴廷华《题杜文贞公小像》诗:“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
[ shī bān ]指因作诗辛苦而生出的花白头发。
[ shī bǎn ]亦作“诗版”。题上诗的木板。
[ shī bǎng ]品第诗的高下,张榜公布,称诗榜。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今年来 金陵,读《随园诗话》,唶曰:‘何独无我?岂诗榜亦作 刘蕡 乎?’”
[ shī bì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 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説,玄 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復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按,两婢问答,都是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后遂以“诗婢”。泛指能赋诗的婢女。清 朱锡《幽梦续影》:“花是美人后身……抹丽,解事雏鬟也;木夫容,中年诗婢也。”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三○六:“风雪盈裾好持赠,预教诗婢识 江 南。”
[ shī bì ]被诗人题上诗的墙壁,或专供诗人题诗的墙壁。
[ shī bǐng ]概括介绍《诗经》诗篇大意的文字。
[ shī bìng ]1.谓好诗成癖。2.指诗歌声律上的毛病。如蜂腰、鹤膝等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