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ù zhī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给以指示。
[ yù zhǐ ]1.表明意思。指,通“旨”。《晋书·卫恒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諭指,用於卒迫。”2.晓谕帝旨。指,通“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始,赵鼎 议遣 彦质 至 川 陕 諭指西帅。”
[ wèi yù ]特指 太平天囯 后期 洪仁发、洪仁达、冯云山、洪仁玕 等人的长子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王长兄世子呼称王长嗣君显千岁。长殿下臣下称稟通,諭称谓諭。”
[ yán yù ]严肃告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有亲取保,无亲取店家现在收管,仍严諭不得无赖借端窥探。”
[ yòu yù ]亦作“诱喻”。诱导教喻。《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习 到官,诱諭招纳,皆礼召其豪右。”晋 道恒《释驳论》:“乃大设方便,鼓动愚俗,一则诱喻,一则迫愶。”《大方便佛报恩经·恶友品》:“善言诱喻,软语问讯。”宋 司马光《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严明束吏手,诱諭提民耳。”
[ yǔ yù ]指 太平天囯 后期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臣下奏称详奏,諭称语諭。”
[ zhū pī yù zhǐ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 zūn yù ]1.遵照皇帝的谕旨。2.遵照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