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ù shì ]1.参与谋事。豫,通“与”。2.谓对事情的成败预先有所谋划。
[ yù suàn ]1.犹预计。宋 叶适《高夫人墓志铭》:“豫算有无,乃具衣食。”鲁迅《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2.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事先制定年度或季度收支计划。
[ yù tú ]1.预料;预谋。2.谓参与谋划。豫,通“与”。
[ yù xí ]1.谓预先有所凭借依仗。2.谓列席设座,参与其会。
[ yù xiá ]犹闲暇。宋 何薳《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若彼中无所养,则赴市之时,神魄荒扰,呼天请命之不暇,岂能愉心和气雍容奏技,如在豫暇之时耶?”
[ yù yán ]1.预先推论。《汉书·谷永传》:“臣 永 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宋 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本置要官,事有当否,使之豫言;人有邪正,使之先辨。”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之 广西 会党,其成败虽不可知,要之,继此而起者,必视 广西 会党为尤胜,可豫言也。”2.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鲁迅《准风月谈·诗和豫言》:“豫言总是诗,而诗人大半是豫言家。然而豫言不过诗而已,诗却往往比豫言还灵。”
[ yù yǎng ]先行养育或预先教养。《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异味不得有所献御,今犹未止,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至乃烦扰道上,疲费过所。”李贤 注:“豫养谓未至献时豫前养之。”明 李东阳《训成堂记》:“此其人必豫养素教,储之数年,而发之一旦,然后为称。”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孝武帝》:“天之道,功成而退,春授之夏,冬授之春,元气相嬗於无垠,豫养其穉而后息其老,故四序循环而相与终古。”
[ yù yì ]参与计议。《后汉书·周荣传》:“﹝ 周景 ﹞以豫议定策立 灵帝,追封 安阳乡侯。”晋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 魏武,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晋安 举义兵,僕实豫议。”《清史稿·职官志二》:“康熙 二十九年,命左都御史 马齐 同理藩院尚书 阿喇尼 列议政大臣。故事,二院长官俱不豫议政,豫议自此始。”
[ yù yù ]预先防御。《公羊传·庄公十八年》:“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