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àn zú ]1.安定而备足。赡,通“澹”。2.富足;充足。
[ yōu shàn ]1.渊博丰富。《后汉书·蔡邕传》:“夫夫有逸羣之才,人人有优赡之智。”南朝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论王规令》:“文辨纵横,才学优赡。”《旧唐书·柳璨传》:“璨 纪 子玄 之失,别为十五卷,号《柳氏释史》,学者伏其优赡。”2.优美而充实。清 俞樾《茶香室续钞·明初抑南人重北人》:“惟当以器识远大,学问该博,文章优赡者充之。”3.充足,富厚。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或由年穀丰穰,而忽於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於施与。”唐 韩愈《与袁相公书》:“诸弟皆优赡有餘,而 宗师 妻子常寒露飢馁。”宋 陆游《南唐书·皇甫继勋传》:“资产优赡,名园甲第,冠于 金陵。”
[ tōng shàn ]1.谓学识通达而丰富。2.指诗文通畅富丽。
[ xióng shàn ]1.雄健富丽。2.雄厚。
[ xiáng shàn ]1.充盈饱满。《梁书·萧确传》:“确 每临阵对敌,意气详赡,带甲据鞍,自朝及夕,驰骤往返,不以为劳。”2.详细丰富;详细充实。宋 陆游《施司谏注东坡诗序》:“近世有 蜀 人 任渊,尝註 宋子京、黄鲁直、陈无己 三家诗,颇称详赡。”《明史·文苑传三·王慎中》:“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 顺之 齐名。”郭沫若《今昔集·钓鱼城访古》:“《县志》内容甚为详赡。”
[ zhěng shàn ]救济。《三国志·吴志·是仪传》:“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北史·魏纪四·宣武帝》:“﹝ 延昌 二年二月﹞甲戌,以六镇大饥,开仓拯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