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à huā ]1.亦作“蹋花”。踏青,游春。2.佛经故事:昔有南窟仙人,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北窟仙人处取火。
[ tà huái huā ]《说郛》卷六九引 唐 李淖《秦中岁时记》:“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復献新文,求拔解,故曰:‘槐花黄,举子忙。’”唐 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往往于隔年秋天就在京城行卷,其时正值槐花盛开,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宋 苏轼《和董传留别》:“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亦称“踏槐黄”。《孽海花》第五回:“原来 公坊 那年自以为臭不可当的文章,竟被 霞郎 估着,居然掇了巍科。但屡踏槐黄,时嗟落叶,知道自己不是金马玉堂中人物,还是跌宕文史,啸傲烟霞,还我本来面目的好。”亦省称“踏槐”。《事物异名录·政治·赴试》引 明 彭大翼《山堂肆考》:“谚云:‘槐花黄,举子忙。’故赴举谓之踏槐。”
[ tà huài ]做砖坯的泥须经反复踩踏以使黏稠,这一工艺过程称踏坯。
[ tà huāng ]1.实地察看灾情。2.踏勘荒地,以便开垦。
[ tà jiān ]挨肩。谓接连。《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福儿 年九岁,善儿 年八岁,踏肩生下来的。”《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张权 ﹞却又踏肩生下两个儿子。”钱泳《履园丛话·梦幻·自挽诗》引 清 赵同钰 诗:“弦虽两断难回首,丁已双添是踏肩。”
[ tà jiàn ]1.踩踏。唐 裴铏《传奇·崔炜》:“古墓多年无子孙,野人踏践成官道。”《随园诗话》卷六引 清 陈德荣 诗:“忽然风扬沙,师溃互踏践。”李大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这一座高楼,只有生长成熟,踏践实地的健足,才能拾级而升。”2.比喻压迫;摧残。巴金《<抹布集>序》:“我在这里发表了两篇被踏践、被侮辱的人的故事。”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要多多立功,多多打敌人,可不能让你妈临老再叫人踏践了!”
[ tà jiǎng chuán ]一种用脚踏动船桨的小船。
[ tà jiǎo ]1.举足,迈步。2.踏步。两脚原地交替抬起落下。3.踏板。安置于床前、车沿前便于上下的设备。4.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转动装置中脚踩的部位。5.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之手段。
[ tà jiǎo bǎn ]1.地板。2.安置于车沿、床前等处便于上下的设备。3.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tà jiǎo dèng ]1.一种便于上下车、床用的小凳。2.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tà jiǎo qián ]古代刑具,以铁铸成,用以束脚,重六斤。犹脚镣之类。
[ tà jiǎo shí ]安置在浅水或高低两处中间,便于行走或上下的石头。比喻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tà jié ]亦作“蹋节”。以脚踏地打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