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ò jiǒng ]窘迫。《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頽兮,路长远而窘迫”汉 王逸 注:“言日已西頽,年岁卒尽,道路长远,不得復还,忧心迫窘,无所舒志也。”《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爽 得 宣王 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卫藏通志》引 清世宗《<御制语录>后序》:“既见,问难甚久,其伎俩未能令朕发一疑情,迫窘詰屈。”
[ pò jù ]1.迫促;急迫。2.狭窄,不宽敞。
[ pò lè ]勒逼,强迫。《“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切实劝令各学生,勿得集会结社及有迫勒举动!”
[ pò lì ]指文学艺术作品的强烈的感染力。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八:“两人(唐 杨惠之、吴道子)的作品都有力的律吕之横溢,尽管受着宗教的题材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受着一种崇高的美。”聂绀弩《父亲》:“以文章而论,梅耀宗 先生的宣言,缺少像 老藏原 的文章那样感人的迫力也未可知。”
[ pò qù ]犹迫促。逼迫催促。《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及 至德 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復常準。”胡三省 注:“趣,读曰促。”
[ pò rén ]1.指见识浅陋的人。2.逼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