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běn yuàn ]康有为 所设想的一种为孕妇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
[ shǐ yuàn ]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六年》:“仙芝 为节度使,即署 常清 判官;仙芝 出征,常 为留后…… 常清 至使院,使召 德詮,每过一门,輒闔之。”
[ liáo yǎng yuàn ]专用于疗养的医疗机构,多设在环境幽雅的地方。
[ nán yuàn ]1.唐代 官署名,属吏部,负责选拔人才。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 开元 二十二年,吏部置南院,始县长名,以定留放。”2.指 契丹 的南枢密院,以其官署居大内之南,故名。《辽史·百官志一》:“契丹 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 契丹 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 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 nèi yuàn ]1.指皇宫内妃嫔所住的宫室。2.佛家谓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内院名善法堂,弥勒菩萨常居此说法。3.里院。4.指内三院。
[ qiān yuàn ]1.即宋之签书院事,位在枢密副使之下。2.元时,宣政院、宣徽院、太常礼仪院、太医院等亦设有此职。3.明时亦称都察院僉都御史为僉院。
[ shēn zhái dà yuàn ]一家居住的房屋多而有围墙的大院子。
[ shū yuàn ]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和学校。始于唐代,原为皇室所设,掌管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给皇帝讲解经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书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能开设,均聘请名流,广招生徒,变成读书讲学的场所。明清以来又多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地方。清末废科举后,大都改为学堂。
[ shū yuàn běn ]书院刻印的书。如 宋 代象山书院所刻 袁燮《絜斋家塾书钞》、清 代南菁书院所刻《皇清经解续编》等。
[ shū mì yuàn ]古代官署名。五代后梁设崇政院,后唐改为枢密院,主顾问参议,传达诏命。后汉、后周渐掌兵事。宋为最高军事机构,辽金元与宋代相近,也设管军政的枢密院。明废。
[ liáng hú yuàn ]五代 时官署名。其职掌类似于 宋 代的粮料院。
[ liáng liào yuàn ]官署名。宋 初以武臣为都粮料使,后改以文臣主其事。有诸司粮料院及诸军粮料院之别,分掌官俸及军饷。南渡后,设有分差各处的粮料院。宋 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粮料院》:“国初承旧制,有粮料院使。《会要》曰:太平兴国 五年正月,分粮料诸司、马、步军为三院。雍熙 四年四月,改用使臣勾当,端拱 二年改以京朝官主之。神宗 元丰 末併马、步军为诸军,与诸司为二院。”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本朝枢密本兵、礼二府,又有学士院、舍人院为两制,下则粮料、审计、进奏、官告、登闻、检鼓,是为六院。”
[ miào yuàn ]1.指名门望族世有官祭的宗祠。2.寺院。
[ méi huā shū yuàn ]书院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广储门 外。明 嘉靖 中建,初名甘泉书院,又名崇雅书院,清 雍正 十二年改为梅花书院。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左岸有梅花书院、史阁 部墓诸古蹟……梅花书院在 广储门 外,明 湛尚书 若水 书院故址也。”
[ qí yuàn ]1.弈棋的院落。2.弈棋的专门机构。
[ sān gōng liù yuàn ]泛指帝王的妃嫔。
[ sān yuàn ]唐 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