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īn mǎ ]汉 时方士 阴长生 和 马明生 的并称。
[ yìn mǎ ]1.给马喝水。《左传·襄公十七年》:“卫 孙蒯 田于 曹 隧,饮马于 重丘,毁其瓶。”《太平御览》卷六四二引《璅语》:“晋 治氏 女徒病,弃之。舞嚚 之马僮饮马而见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九:“第二天,小王 邀 赵玉林 去找 郭全海,在 李 家的井边,碰到了他,他正在饮马。”2.谓使战争临于某地;通过战争扩大疆土至某地。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 北,师次于 郔。沉尹 将中军,子重 将左 子反 将右,将饮马于 河 而归。”《史记·秦本纪》:“德公 元年,初居 雍城 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 鄜畤。卜居 雍,后子孙饮马於 河。”唐 沉下贤《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郭公墓志》:“代宗 初,犬戎 饮马 昆明,至于御沟。”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饮马 扬子江,触处见将才。”
[ yìn mǎ cháng jiāng ]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指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 yíng mǎ ]1.兵马。金 元好问《游天坛杂诗》之四:“想是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2.指军用马。《明史·兵志四》:“於是营马转仰秣司农,岁费至十八万。”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自京师巡捕五营,暨各省额设马共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三匹……此所谓营马也。”《清史稿·兵志十二》:“乾隆 季年,定 西藏 兵制,前藏 供差营马六十匹。”
[ yù mǎ ]1.玉雕的马。2.美马。3.喻贤臣。4.古代屋檐头悬挂的玉片,能于风中撞击发声,用以惊鸟雀。又称玉马儿。5.乐器上马子的美称。6.玉质的筹码。7.比喻奔涌的水浪。
[ yù mǎ cháo zhōu ]《论语比考谶》:“殷 惑女 妲己,玉马走。”玉马,指贤臣 微子启。纣 王昏乱,启 数谏不听,乃去 殷 而朝 周。事见《史记·宋微子世家》。后以“玉马朝周”谓贤臣去国另事明主。唐 陈子昂《感遇》诗之十四:“昔日 殷 王子,玉马遂朝 周。”唐 刘禹锡《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诗:“玉马朝 周 从此辞,园陵寂寞对丰碑。”元 赵孟頫《钱唐怀古》诗:“故国金人泣辞 汉,当年玉马去朝 周。”参见“玉马”。
[ yuàn mǎ ]1.苑囿和马厩。2.苑囿中的马。
[ tōng xíng mǎ pái ]一种可以动用地方夫马的凭证。
[ tiào lí piàn mǎ ]谓偷窃和拐骗。
[ tiào mǎ ]1.体操器械之一。除无木环外与鞍马相同。长1.6米,宽0.35米,高低可以调节。比赛时男子跳马纵放,高1.35米,女子跳马横放,高1.25米。2.竞技体操项目之一。运动员利用跳马做手翻、转体、空翻等动作。
[ tóng mǎ ]1.铜铸的马。《后汉书·董卓传》:“悉取 洛阳 及 长安 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明帝 永平 五年,长安 迎取飞廉并铜马,置 上西门 外 平乐观。”明 梅鼎祚《玉合记·译宾》:“合有金鹅之献,以代铜马之图。”《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后来阿爸被捆在铜马上活活烧死了,阿妈也被迫跳进了 金沙江。”参见“铜马法”。2.即铜马军。《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清 宋聚业《题南阳旅壁》诗:“时来一夕收铜马,事去经年运木牛。”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参见“铜马军”。
[ tóng mǎ cí ]即 汉光武帝 刘秀 庙。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 漳水 ﹞又逕 铜马祠 车,汉 光武庙,更始 三年秋,光武 追 铜马 於 馆陶,大破之……故 关西 号 世祖 曰 铜马帝 也,祠取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