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ì jù ]文学类型的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以反映社会生活。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综合形式。分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 xì jù xìng ]事物所具有的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的性质:局势发生了~变化。他俩的离而复合很富有~。
[ wēn zhōu zá jù ]即南戏。也叫“永嘉杂剧”。
[ yōng jù ]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西说粤语的地区。
[ yuán zá jù ]元代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参见〔杂剧〕
[ yù jù ]也叫河南梆子。戏曲剧种。梆子腔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陕西梆子传入河南地区,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
[ xiāng jù ]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南部芗江(九龙江中游)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清末在台湾形成。台湾称之为歌仔戏。
[ sū jù ]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曲艺“苏州滩簧”与昆曲结合发展而成。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 tán jù ]谈笑。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归田》:“大抵古人著述,各有所本,虽小説家亦然,要足资考据,备劝惩,砭俗情,助谈剧,故虽歷千百年而莫之或废也。”
[ tuán fán jué jù ]指裁处繁剧的政务。亦作“剸繁治剧”。
[ tuán fán zhì jù ]指裁处繁剧的政务。同“剸繁决剧”。
[ tuán jù ]犹剸繁。宋 王安石《贺运使学士转官启》:“紬秘延阁,剸剧外司。”《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康定元年》:“池 性朴易,剸剧非所长,转运使 江钧、张从革 劾 池 决事不当及稽留德音,坐是左迁。”
[ wèn tí jù ]也称“社会问题剧”。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主题的戏剧作品。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时期兴起,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如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
[ xī là bēi jù ]世界戏剧史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初,由古代希腊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最初由一个演员讲述故事,伴以歌队演唱。后发展为三个演员登台演出。演员戴面具,穿高底靴,女角由男演员扮演。多取材于荷马史诗或神话传说。先后出现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作家。
[ yáng jù ]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维扬戏,流行于扬州一带。
[ yào jù ]1.重要而繁剧。唐 白居易《策林·大官乏人》:“如此则良能之材必足用矣,要剧之职不乏人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侍从官》:“如御史中丞、諫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俱要剧,尚不在此数。”2.指要职。《新唐书·李绛传》:“洎 林甫、国忠 得君,专引倾邪之人,分总要剧。”宋 欧阳修《与刁景纯学士书》:“丈丈位望并隆,然平生亦尝坎軻,数年以来,方履亨涂、任要剧。”3.指政务烦剧的重要部门或地区。宋 陆游《给事中制》:“惟精敏不懈可以统治要剧,惟刚方不苟可以辨白是非。”宋 曾巩《贺台州曾直阁启》:“早践清华,屡当要剧;民依愷悌之政,吏畏道德之威。”
[ wù jù ]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金华戏,流行于该省金华(在元代以前叫婺州)地区。
[ xiāng jù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由流入湖南的弋阳腔、昆腔、皮黄腔等演变发展而成。包括高腔、弹腔(皮黄腔)、昆腔三种主要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