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 gū ]1.神话中仙女名。传说 东汉 桓帝 时曾应仙人 王远(字 方平)召,降于 蔡经 家,为一美丽女子,年可十八九岁,手纤长似鸟瓜。蔡经 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 知 经 心中所念,使人鞭之,且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麻姑 自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又能掷米成珠,为种种变化之术。事见 晋 葛洪《神仙传》。唐 李白《短歌行》:“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 垂两鬢,一半已成霜。”宋 司马光《昌言有咏石发诗三章强为三诗以继其后》之二:“金闕银城仙客居,欲传消息问 麻姑。”《水浒传》第二四回:“软语调和,女似 麻姑 能动念。”清 秋瑾《东风第一枝·雪珠》词:“笑幻奇手掷 麻姑,故弄眼光疑眩。”2.见“麻姑酒”。
[ má gū jiǔ ]酒名。《格致镜原》卷二二引《事物绀珠》:“麻姑酒, 麻姑泉 水酿,出 建昌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 沧州 酒, 阮亭先生 谓之‘麻姑酒’,然土人实无此称。著名已久,而论者颇有异同。”亦省作“ 麻姑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 江 右之麻姑, 建州 之白酒,如饮汤然,果腹而已。”
[ má gū sāo bèi ]典出 晋 葛洪《神仙传》。谓仙人 麻姑 手纤长似鸟爪,可搔背痒。
[ qīng xī xiǎo gū ]亦称“青溪小妹”。亦称“青溪妹”。指 汉 蒋子文 的三妹。
[ shè gū shān ]古地名。《后汉书·顺帝纪》:“六年春正月丙子,征西将军 马贤 与 且冻羌 战於 射姑山,贤 军败没。”《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六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射,音夜。按《续汉书·天文志》,射姑山 在 北地。”
[ shèng gū ]传说中称得道成仙的女子。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 覆釜山 ﹞下有 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 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南史·萧昂传》:“时有女子年二十许,散髮黄衣,在 武窟山 石室中,无所修行,唯不甚食。或出人间,时饮少酒,鹅卵一两枚,人呼为圣姑。就求子往往有效,造者充满山谷。”
[ shū gū ]丈夫的叔母,即婶婆。《晋书·列女传·陕妇人》:“陕 妇人,不知姓字,年十九。刘曜 时嫠居 陕县,事叔姑甚谨,其家欲嫁之,此妇毁面目自誓。”
[ lǔ yì gū ]据 汉 刘向《列女传·鲁义姑娣》载,春秋 时 齐 攻 鲁,至郊,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军且及,妇人弃子抱侄而走,被视为义举。后以“鲁义姑”泛指秉德好义的妇女。
[ méi gū ]传说中的 汉 代道姑,有奇术。
[ qīng gū ]亦称“青古”。道家认为在人身中作祟的三尸神之一。
[ rén gū ]1.对姑妈的尊称。2.犹言慈母。古代对有名位妇女的尊称。
[ sān gū ]1.传说中的管蚕女神。元 马臻《村中书事》诗之一:“村妇相逢还笑问,把蚕今岁是三姑?”明 高启《养蚕词》:“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清 翟灝《通俗编·禽鱼》:“《月令广义》:凡四孟年,大姑把蚕,四仲年,二姑把蚕,四季年,三姑把蚕。”2.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 sān gū liù pó ]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占卦的),六婆指牙婆(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从中取利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给人治病的妇女)、稳婆(以接生为业的妇女)(见于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十)。旧社会里三姑六婆往往借着这类身份干坏事,因此通常用“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 shù gū ]庶出的姑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公若 之姊为 小邾 夫人”晋 杜预 注:“平子 庶姑,与 公若 同母,故曰 公若 姊。”
[ liè gū shè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也称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