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àn shǔ ]1.犹宪衔。2.犹宪台。指御史之类的衙门。
[ xiàn sī ]1.魏 晋 以来御史的别称。《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瑀 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风宪》:“唐 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2.宋 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景德 四年置,负责调查疑难案件,劝课农桑,和代表朝廷考核官吏等事,即后世按察司之职。《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而今单表一个作恶的官宦,做着没天理的勾当,后来遇着清正严明的宪司做对头,方得明正其罪。”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七》:“宋 人称转运为漕司,安抚为帅司,提点刑狱为宪司。”3.犹上司。元 代习用语。《元典章新集·兵部·急递》:“凡有牒呈宪司公文,依上置立隔眼,发放施行。”陈垣 释例:“宪司,当时常语。”
[ xiàn tái ]旧时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
[ xiàn tiān ]旧时上诉案件,希望上一级官员能平反冤情,因称之为“宪天”。
[ yuán xiàn bìng ]见“原宪贫”。
[ yuán xiàn pín ]原宪,孔子 弟子,为古之清高贫寒之士。
[ yù bèi lì xiàn ]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次年宣布预备立宪。后又颁布“宪法大纲”,定预备立宪时间为九年,并宣布提前召开国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揭穿预备立宪的骗局。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 xiàn wū ]御史台的别称。因御史台又称乌台、宪台,故以“宪乌”称之。
[ xiàn xián ]唐 宋 以来官制中在正职外所加的御史之类虚衔。宋 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唐 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唐 建中 赦,许带宪衔。遇赦加恩,踵为故事。”《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大夫﹞ 宋 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
[ xiàn xiàn ]1.犹欣欣。喜悦貌。2.盛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