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shī ]1.古代管理民事之官。《左传·昭公十七年》:“自 顓项 以来,不能纪远,乃纪於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2.民众的师表。《汉书·武帝纪》:“諭三老孝弟,以为民师。”3.民办学校教师的简称。《光明日报》1988.11.18:“冒领民师补助,截留建校经费,双庙小学校受到处分。”
[ piān shī ]指在主力军翼侧协助作战的部队。
[ nóng shī ]1.周代官名。即上士。2.古代掌管农事的官。
[ hǎi shī ]1.熟悉海上航道、驾驶海船的人。晋 法显《佛国记》:“于时天多连阴,海师相望僻误,遂经七十餘日,粮食、水浆欲尽。”《宋书·朱脩之传》:“﹝ 脩之 ﹞泛海至 东莱,遇猛风柁折,垂以长索,船乃復正,海师望见飞鸟,知其近岸,须臾至 东莱。”《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己卯,景 昼寝;鵾 语海师。”胡三省 注:“海师,习知海道者也。”清 吴伟业《临淮老妓行》:“将军自撤沿 淮 戍,不惜黄金购海师。”2.指水军。清 顾炎武《金山》诗:“海师一十万,虎啸临皇州。”海师,一本作“水军”。
[ jiǎn shī bàn dé ]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 jiè shī ]1.授戒之师。2.为僧尼的通称。
[ kào shī ]犒军。《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使 展喜 犒师。”汉 扬雄《法言·修身》:“如刲羊刺豕,罢宾犒师,恶在犂不犂也。”金 元好问《<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公命老幼妇女乘城,悉兵东下,鉦鼓之声闻数十里,游骑为之宵遁,晋安 献牛酒犒师。”
[ liáng shī ]使人得到教益的好老师。邹韬奋《经历》一:“现在这位良师已去世多年了,可是我一生不能忘记他。”参见“良师益友”。
[ liáng shī yì yǒu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 líng shī ]1.指陆军。《左传·定公六年》:“子期 又以陵师败於 繁扬。”杜预 注:“陵师,陆军。”2.驾御军队。唐 义净《戏拟四愁聊题两绝》之二:“上将可陵师,匹士志难移。”
[ ní shī tán ]亦作“尼师但那”。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 nèi shī ]太子宫中宦官的头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 惠墙伊戾 为太子内师而无宠。”孔颖达 疏:“内师者,身为寺人之官,公使之监知太子内事,为在内人之长也。”杨伯峻 注:“内师,盖太子宫内宦官之长,故为寺人。”
[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