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ǎn suàn ]亦作“攒筭”。算帐;计算。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治平 二年,以县所差人,率不諳攒算,放归县。”宋 朱熹《条奏经界状》:“绍兴 年中,户部行下打量攒筭格式印本,多方寻访,未见全文。”
[ cuán suǒ ]暂时安葬之所。《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谢枋得 ﹞是月朔日至 燕,问太后攒所及 瀛国公 所在,再拜慟哭。”参见“攒宫”。
[ cuán tí ]1.马急驰貌。因前后蹄紧接,状如相聚,故云。2.谓四蹄并拢或将人的四肢捆拢。
[ zǎn tóu ]1.犹言万头攒动。2.伸头钻入。攒,通“钻”。
[ cuán tú ]古代停殡礼仪的一种。聚木于棺的四周,以泥涂之,谓之“欑涂”。语本《礼记·丧服大记》:“君殯用輴,欑至于上,毕涂屋。”陈澔 集说:“欑,犹丛也;丛木于輴之四面,至于棺上。毕,尽也;以泥尽涂之。”《陈书·废帝纪》:“遗誥绸繆,义深垣屏,而欑涂未御,翌日无淹。”
[ zǎn xī ]古代漆绘雕刻工艺名。用朱黄黑三色髹漆,雕刻人物景致,钻其空隙处,使层见迭出。攒,通“钻”。
[ zǎn xīng ]繁星。常用以喻指体小密集而色彩绚丽的花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