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è shù ]古代封土为社,各随其地所宜种植树木,称社树。
[ shù bān ]树木经砍伐后留下的疤痕。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二:“栽二年之上桑,穀雨时,其间但有芽叶不旺者,以硬木贴树身,去地半指,一斧截断,快錛更妙,糝土封其树瘢。”
[ shù bēi lì zhuàn ]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加以颂扬,现在比喻通过某种途径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含贬义)。
[ shù biǎo ]1.竖立标帜。2.建立表率。
[ shù chuāng ]亦作“树创”。树木的斫伤处。《水经注·渭水一》引《列异传》:“武都 故道县 有 怒特祠,云神本南山大梓也,昔 秦文公 二十七年伐之,树疮随合。”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 吴 名 刚,西河 人,学仙有过,謫令伐树。”
[ shù dà gēn shēn ]比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 shù dǎo gēn cuī ]树干倾倒,树根毁坏。比喻人年迈体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