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àng làng ]1.流貌。2.象声词。形容雨、水等流动的声音。
[ làng qiàng ]踉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
[ làng qióng ]唐 时少数民族 三浪诏 人之一。参见“浪人”。
[ làng rán ]1.放荡无拘束貌。2.徒然。3.流貌;涌流貌。
[ làng rén ]1.到处流浪的人。2.日本幕府时代失去禄位到处流浪的武士。
[ làng rén jiàn ]亦作“浪剑”。剑名。唐 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浪人詔 能铸剑,尤精利,诸部落悉不如,谓之浪剑。”《旧唐书·德宗纪下》:“南詔 献鐸槊、浪人剑、吐蕃 印八纽。”《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鬱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耀如星者,十年乃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鐔首,伤即死。浪人 所铸,故亦名浪剑。”参见“浪人”。
[ làng ruǐ ]1.亦作“浪蘂”。盛开的花。2.不结实的花。喻指爱情不真挚、不专一。
[ làng shì ]1.指寄迹于水滨的隐士。2.唐元结的别号。
[ làng shuō ]1.妄说;乱说。2.漫说,别说。
[ làng sǐ ]徒然死去;白白送死。前蜀 贯休《行路难》诗:“九有茫茫共 尧 日,浪死虚生亦非一。”宋 梅尧臣《尝正仲所遗拨醅》诗:“世无功名多浪死,刘伶 阮籍 于今传。”《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七年》:“﹝ 王薄 ﹞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胡三省 注:“浪死,犹言徒死也。”
[ làng tài ]1.波浪翻腾之貌。2.轻浮放荡的样子。如:她在交际场中,那副媚人的浪态,令人作呕!
[ làng táo shā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等。创自唐刘禹锡、白居易。原为小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亦即七言绝句。2.曲牌名。南曲越调和北曲双调都有同名曲牌,字句格律均与词牌五十四字体的半阙相同,但曲调各异,用途亦不相同。南曲羽调也有《浪淘沙》,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