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 shěng ]1.记志省识。2.回忆;记心。
[ jì shí ]1.记下;记住;记得。2.指记忆。3.加标记。4.指簿记。
[ jì shì cè ]记录史事的册籍。今称随事记录备忘的笔记。
[ jì shì zhū ]传说能帮助记忆的珠子。
[ jì shuō ]1.记其所说。《汉书·王莽传上》:“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説廷中,将令正乖繆,壹异説云。”《资治通鉴·汉平帝元始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令各造廷中而记其説也。”2.记诵讲说。《古尊宿语录·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上》:“若是初心后学,直须摆动精神,莫空记説。”
[ jì suàn ]记帐和算帐。明 黄淳耀《自监录二》:“杨椒山 年十一岁,即能代兄收粮,收纳记算,卯酉点查,俱不错误。”
[ jì wén ]1.记述所闻。《史记·封禅书》:“厥旷远者千有餘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闕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孔子家语·六本》:“记闻而言,无务多説。”王肃 注:“但记所闻而言,言不出説中,故不可以务多説。”清 陈仪《康熙六十年颁历拟礼部请上尊号疏》:“於时书契未开,灵蹟丕显,千世而后,犹可记闻。”2.记事与见闻。元 袁桷《邓淳翁<春秋集传>序》:“夫因义例以明圣人之意,惧义与例不得而尽,广其记闻,不烛於理,则事益无以自附。”亦指记诵与见闻。清 沉德潜《蒋先生传》:“其於学有心得,不专恃记闻浩博也。”
[ jì wèn ]1.谓记诵诗书以待问或资谈助。宋 王安石《论议·取材》:“第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元 许衡《送许克勤赴新昌教序》:“况小言破道,小辨害义,克勤 之贤当不止於博闻记问而已。”《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观公之记问,不让 杨修 之学,子建 之能,王平 之閲市,张松 之一览。”参见参见“记问之学”。2.通书信问候。唐 白居易《与运使郎中状》:“久违符采,絶疎记问,伏维视履寀集,休祉尚赊。”宋 郑刚中《答简州李知郡书》:“去冬衔命而出,正月抵故镇,诸郡记问如束笋,而公无一纸相访,每切疑怪。”明 张居正《与刘进士禹谟书》:“别后一辱记问,感荷厚情,儿辈得奉教於门下,幸甚。”3.记挂问讯。明 许三阶《节侠记·寄衣》:“塞月当秋冷,胡风入夜紧,应知他此际,怯衣单,谁人记问。”
[ jì wèn zhī xué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 jì xīn ]1.记在心里;放在心上。2.记性;记忆力。
[ jì xìng míng ]相传 项羽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