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ùn diào ]议论的倾向;意见(多含贬义):悲观的~。这种~貌似公允,很容易迷惑人。
[ qī diào ]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 mì lǐ tiáo yóu ]比喻非常亲密和好。
[ pǐn diào ]1.品格。2.各种曲调。3.品尝调制。
[ pǐn zhú tiáo sī ]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 pǐn zhú tiáo xián ]泛指吹弹管弦乐器。亦作“品竹调丝”。
[ qiāng diào ]1.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如西皮、二黄等。2.调子。3.指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听他说话的~是山东人。
[ qīng diào qǔ ]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苦寒行》、《豫章行》、《董逃行》、《相逢狭路间行》、《塘上行》、《秋胡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箎、节、琴、瑟、筝、琵琶八种。
[ róu diào ]温和地调治。《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窃见当今年少,不復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
[ sān diào ]1.汉 代乐府相和歌的平调、清调、瑟调的合称,也叫清商三调。南北朝 至 隋 唐,以清、平、侧为三调。《文选·谢灵运<会吟行>》:“六引缓清唱,三调佇繁音。”李善 注引《宋书》:“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五侧调。然今三调,盖清、平、侧也。”《旧唐书·音乐志二》:“平调、清调、瑟调,皆 周 房中曲之遗声也,汉 世谓之三调。”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乐府有三调声,谓清调、平调、侧调也。”2.指调粟(征收粮食)、调帛(征交绢帛)、杂调(摊派劳役)。《南齐书·武帝纪》:“水旱为灾,实伤农稼……三调众逋宿债,并同原除。”《资治通鉴·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三调,谓调粟、调帛及杂调也。”
[ shàng diào ]1.调到上面工作:他已经从车间~到厂部了。2.上级调用(财物等):这是~的木材。[ shàng tiáo ](价格、利率等)向上调整;提高(价格等)。
[ shuāng diào ]1.商调乐律名。2.填词之格式。词之由前后两阙相迭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
[ màn diào ]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也有由单调小令演化为中调、长调而称慢的,如《浪淘沙慢》、《木兰花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