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án kuàng ]亦作“顽鑛”。坚硬的矿石。
[ wán lián nuò lì ]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 wán liè ]顽固无知;顽皮不顺从:秉性~。~异常。
[ wán lǔ ]1.亦作“顽卤”。顽劣愚钝,不敏锐。2.谓不锋利。3.愚妄而粗野。
[ wán má ]麻木。宋 唐庚《冬雷行》:“龙蛇尺蠖踞已久,亦欲奋迅舒顽麻。”宋 杨万里《同王见可刘子年循南溪度西桥登天柱冈望东山》诗:“偶因闲步散顽麻,倦唤胡牀小憩些。”元 乔吉《新水令·闺丽》套曲:“我凝眸罢,心内顽麻。”
[ wán mèi ]犹顽昏。唐 杜牧《朱叔明授右武卫大将军制》:“屡下詔书,誥诫深切,岂知顽昧,不可鐫琢。”《资治通鉴·唐则天后永昌元年》:“愚臣顽昧,初谓皆实。”宋 晁补之《北京学直舍对客》诗:“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 wán mí ]1.愚昧迷信。2.顽固而执迷。
[ wán mín ]1.本指 殷 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 周 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 殷 顽民,迁于 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训。”孔 传:“惟 殷 顽民,恐其叛乱,故徙於 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十:“‘武王 克 商,迁九鼎于 洛邑,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 殷 顽民’者也。由 周 而言,则为顽民;由 商 而论,则为义士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周 室的人称他们为‘蠢 殷’,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 春秋 战国 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宋 欧阳修《晋祠》诗:“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緑埋空垣。”清 戴名世《王学箕传》:“况 明 统三百年之久,岂可无一义士,四海之大,乃不许有一顽民哉!”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 杨 又闹起来了。”2.愚妄不化的人。唐 欧阳詹《回鸾赋》:“于时厥有顽民,从愚至逆。”宋 洪迈《容斋四笔·健讼之误》:“凡谓顽民好讼者,曰‘嚚讼’,曰‘终讼’,可也。”《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 wán miù ]愚钝荒谬。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自信与虚心》:“居今日之 中国,上之不可不衝破二千年顽谬之学理,内之不可不鏖战四百兆群盲之习俗。”
[ wán nú ]愚笨而才能低下。多作自谦之辞。
[ wán pí ](儿童、少年等)爱玩爱闹,不听劝导:这孩子~极了,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 wán pí lài gǔ ]1.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2.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