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án é ]全部规定的数目。《文献通考·选举四》:“﹝ 绍圣 元年﹞罢春秋科,凡试优取二《礼》两经,许占全额之半,而以其半及他经。”
[ shēn pín cù é ]见“深矉蹙頞”。
[ lóng mén diǎn é ]比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 méi é ]1.指梅花妆装点的额头。宋 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词:“茸茸貍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参见“梅花粧”。2.指入梅时节。明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岁时杂占》:“雨打梅额,河底开坼。”参见“梅头”。
[ méi lè é zhēn ]见“梅勒章京”。
[ mò é ]缠在额头的头巾;包裹额头的发带。也称抹头。
[ niú lù é zhēn ]见“牛录额真”。
[ niú lù é zhēn ]清 代八旗基层组织牛录的统领官。清 太宗 天聪 八年改名“牛录章京”。顺治 十七年改称“佐领”。额真,满语“主子”的意思;章京,汉语“将军”的满语译还音。《清史稿·博尔晋传》:“太祖 初起兵,有挟丁口来归者,籍为牛录,即使为牛录额真,领其众。顺治 间,定官名皆汉语,谓之‘世管佐领’。”亦作“牛录额贞”、“牛录厄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牛录额贞、牛录章京皆即今佐领。”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清 营的一个牛录厄真带领四个兵在石碑旁边等候,随即护送他们到三里外的 多铎 营中。”参见“牛录”。
[ quē é ]不足的数额。宋 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自 元丰 前,不闻天下有闕额衙前者,岂常抑勒差充,直以重难月给,可以足用故也。”宋 李纲《论不可遣罢防秋人兵札子》:“臣意以为中国军政不修几三十年矣,闕额不补者过半;其见存者皆溃散之餘,不习战陈,故令 金 人得以窥伺。”《清会典事例·户部九四·杂赋》:“江南省 邳州 每年额税银六百十有一两二钱,近来商贾流散闕额,将闕额银豁除,嗣后儘收儘解。”
[ liǎng shǒu jiā é ]双手放在前额上。古人表示庆幸的一种手势。宋 苏轼《辨谤札子》:“见百姓父老数十人,相与道傍语笑。其间一人以两手加额云:‘见説好箇少年官家。’”《三国演义》第八三回:“先主两手加额曰:‘此天之所赐,亦由三弟之灵也。’”
[ pèi é ]分配的数额:进口物资实行~管理。
[ pái é ]匾额。长方形的木牌或绸布做的横幅,上面题字,作为标记或表示称颂,挂在门的上方或墙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