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ì xià ]犹门下、阁下。古代多用于对长官的敬词。《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张法顺 谓之曰:‘…… 桓氏(桓玄)世在西藩,人或为用,而第下之所控引,止 三吴 耳。’”《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第,府第也;下,犹言门下、閤下之类。”《隋书·百官志上》:“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宋 孔平仲《孔氏杂说》:“﹝谓人为明公、閤下之类﹞亦可谓之第下。张浩 谓 元显 为第下。”明 王志坚《表异录·职官》:“唐 称太守曰节下,又云铃下,又曰第下。”
[ guā tián lǐ xià ]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后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 cuàn xià jiāo ]即焦尾琴。借指高雅之古曲。
[ cuàn xià yīn ]谓灶下焚烧良木发出的火烈声。
[ cuàn xià yú ]谓灶下烧残的良木。典出《后汉书·蔡邕传》:“吴 人有烧桐以爨者,邕 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后以“爨下餘”比喻幸免于难的良材。
[ gǔ xià ]1.辇毂之下。旧指京城。2.旧时谈话和书信中对人的敬称。
[ jí zhuǎn zhí xià ](形势、故事情节、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发展下去。
[ jìn xià ]听凭臣下;对臣下放心。谓帝王宽以待下。
[ lǎo zǐ tiān xià dì yī ]在老子之前无人昭示比天还大的秘密——道,因此说老子天下第一。
[ kuà xià rǔ ]《汉书·韩信传》:“淮阴 少年又侮 信 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 信 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於是 信 孰视,俛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后以“跨下辱”指胸有大志的人,能屈能伸,甘受小辱。跨,通“胯”。元 耶律楚材《和刘子中韵》:“子中 有大志,每甘跨下辱。”元 耶律楚材《和冯扬善韵》:“寧受跨下辱,不为天下先。”
[ liǎn shàng liǎn xià ]方言。使人难堪的脸色。
[ liǎng xià ]1.双方;两方面。《穀梁传·昭公八年》:“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於礼矣。”《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 送酒与 布,两下眉来眼去。”吴组缃《山洪》二:“有一次因为派捐,三官 提出质问,两下发生争执。”2.有屋脊房屋的前后两檐。《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唐 孔颖达 疏:“殷 人以来,始屋四阿,夏 家之屋,唯两下而已。”3.指办法或本领。如:你还真有两下。参见“两下子”。
[ liǎng xià zi ]1.数量词。(动作)几次:轻轻搔了~。2.指本领或技能:别看他眼睛不好,干活儿可真有~。他就会这~,别的本事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