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à shū ]封在蜡丸中的文书。《新唐书·郭子仪传》:“大历 元年,华州 节度使 周智光 谋叛,帝间道以蜡书赐 子仪,令悉军讨之。”明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诡道》:“谍冀缓死,即诡服,乃作蜡书,言与 刘豫 同谋诛 兀术 事。”清 黄景仁《洪忠宣祠》诗:“两宫辛苦餐梨麪,万里烟尘递蜡书。”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九六四年,宋 朝获得 后蜀 给 北汉 的蜡书,约联合对 宋。”
[ là wán juàn shū ]即蜡丸帛书。
[ là wán shū ]1.封在蜡丸中的密件。2.指亲笔信。
[ kù shū ]旧时官府仓库中掌管造册登记等事的吏员。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庶政·修葺馆署》:“一应供帐器用与旗帜执事,乐人舆皂衣帽,俱预製整齐,造册点记,贮库备用,令库书收掌。”《廿载繁华梦》第一回:“库书不过一个书吏,若不是靠着侵吞鱼蚀,试问年中如许进项,从哪里得来。”
[ kē dǒu shū ]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
[ fēi shū ]1.用箭系书射送。汉 王充《论衡·超奇》:“是故 鲁连 飞书,燕 将自杀。”《三国志·魏志·赵俨传》:“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 仁,消息数通。”2.指疾速传送文书。《晋书·乐志下》:“吴 人放命,冯海阻 江。飞书告諭,响应来同。”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传》:“文静 飞书迎 文皇 看棋。”3.紧急的文书。《后汉书·五行志一》:“光武 崩,山阳王 荆 哭不哀,作飞书与 东海王,劝使作乱。”郭希仁《从戎纪略》:“一面草飞书进省请兵,又派人持大令迎促西来援兵。”4.匿名信。《后汉书·梁松传》:“四年冬,乃悬飞书诽谤,下狱死。”李贤 注:“飞书者,无根而至,若飞来也,即今匿名书也。”《南史·萧引传》:“吴璡 竟作飞书,李 蔡 证之,坐免官,卒於家。”5.迅速书写。晋 傅咸《纸赋》:“鳞鸿附便,援笔飞书。”
[ fēi shū zǒu xí ]迅速地书写文件。
[ fó shū ]佛典。唐 严维《赠别至弘上人》诗:“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无相无作’,虽出佛书,然 荆公《字説》尝引之,恐亦可用。”明 张萱《疑耀·佛书入中国》:“世但知佛书自 汉明帝 时始入中国,不知 秦 之先,中国已有其书。”清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杜公 诗出入变化佛书,絶无痕跡。”
[ dōng pō shū yuàn ]宋 著名文学家 苏轼 贬谪 儋州 时游乐和讲学的旧址。始建于 元 延祐 年间。在今 海南省 儋县 中和镇,为 海南岛 的重要古迹之一。
[ cè shū ]1.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2.指古代书写帝王任免官员等命令的简策。
[ gān xiàn wén shū ]官府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完成公差的文书。
[ é lóng shū shēng ]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载:阳羡 许彦 负鹅笼而行,遇一书生以脚痛求寄笼中。至一树下,书生出,从口中吐出器具肴馔,与 彦 共饮,并吐一女子共坐。书生醉卧,女子吐一男子。女子卧,男子复吐一女子共酌。书生欲觉,女子又吐锦帐遮掩书生,即入内共眠。男子另吐一女子酌戏。后次第各吞所吐,书生以铜盘一赠 彦 而去。情节乃据《旧杂譬喻经》改头换面而成。后用作幻中生幻,变化无常之典。
[ bǎi kē quán shū ]一种大型工具书。采用词典的形式编排,以知识主题为单元分列条目,详细解说。有综合性百科全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也有专科性百科全书,如医学百科全书、工程技术百科全书等。
[ bǎi kē quán shū pài ]18世纪法国一些启蒙思想家结成的一个派别。主要成员有狄德罗、伏尔泰、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等,因在一起编撰《百科全书》而得名。他们的哲学政治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致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神学,并且大多数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他们的活动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 gōng chē shàng shū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4月,康有为等一千三百多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因举人入京应试习称“公车”,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