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仪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tài yí ]1.天帝的宫庭。《楚辞·远游》:“朝发軔於太仪兮,夕始临乎於微閭。”王逸 注:“太仪,天帝之庭,习威仪之处也。”唐 吴筠《游仙》诗之十二:“停驂太仪侧,整服金闕前。”2.公主之母的称号。唐 以诸王之母为太妃,贞元 六年又从吏部郎中 柳冕 议,以公主之母为太仪,以公主本封加太仪之上。太,谓因子而尊;仪,取母仪之盛。唐 王建《宫词》之七四:“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 昭阳 乞药栽。”《旧唐书·德宗纪下》:“癸酉,復呼亲王母曰太妃,公主母曰太仪。”参阅 唐 柳冕《请定公主母称号状》、宋 王溥《唐会要·内职杂录》。
[ wǒ yí ]我的匹配。
[ wǔ huā yí ]即五花判事。
[ xiān yí ]指皇家的仪仗。
[ xiàn yí ]推荐贤者。
[ yīn yí ]1.谓言语有节奏感。2.犹音容。
[ yí bǐ ]比拟;比匹。
[ yí bīn ]明 代对宗室亲王、郡王之婿的称谓。明 陆延枝《说听》卷上:“身是 秦 府仪宾也,奉殿下命办此。”《续通典·礼十四》:“明年又更定公主、郡主封号、婚仪乃駙马、仪宾品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王 祖为 衡 府仪宾。”
[ yí bù ]1.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清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清 全祖望《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 yí cǎi ]仪表风采。
[ yí cāo ]仪容节操。
[ yí cáo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 三国 魏 , 晋 沿之。 南朝 时为祠部属官。 北魏 为仪曹尚书, 北齐 仪曹属殿中尚书。 隋 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 炀帝 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 唐 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2.唐 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比参密命,弘益既多,乃贰仪曹,升擢惟允。” 宋 陆游 《跋<出疆行程>》:“予在仪曹,与之同廊。” 明 李东阳 《和侍郎尹公留别韵》之三:“ 瀛洲 无地不登仙,吏省仪曹次第迁。”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 高公轩 者, 宣仁 之疎族也。 政和 末,为 沧州 仪曹。”
[ yí cè ]测度。
[ yí chē ]皇后、妃、嫔所乘的车驾。其制依次稍有别。
[ yí chuáng ]犹言灵床。
[ yí cóng ]仪卫随从。
[ yí dāo ]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历代形制不一。《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元年》:“皇城 留守 郭皎 奏:‘诸司仪仗有锋刃者,请皆输军器使,遇立仗别给仪刀。’”胡三省 注:“仪刀,以木为之,以银装之,具刀之仪而已。”《清会典图·舆卫二·仪刀》:“仪刀,鍊铁,通长三尺七寸三分,刃长二尺四寸八分,木柄长一尺二寸五分,端繫緑緌,鞘长二尺七寸五分,通鞔緑沙鱼皮,銎及铅皆涂金,鏤花文,繫以黄鹿皮,悬於革带,带饰亦涂金。”
[ yí dǎo ]导引,开路的仪仗。《晋书·五行志下》:“元兴 三年,永安皇后 至自 巴陵,将设仪导入宫,天雷震,人马各一俱殪焉。”
[ yí de ]目标;目的。《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唐 刘知几《史通·辨识》:“兼斯具美,督彼羣才,使夫载言记事,藉为模楷;搦管操觚,归其仪的:斯则可矣。”鲁迅《坟·人之历史》:“举其要旨,首为人择,设有人立一定之仪的,择动物之与相近者育之,既得苗裔,则又育其子之近似,历年既永,宜者遂传。”
[ yí dí ]1.传说为夏禹时善酿酒者。2.用为酒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