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ú fú ]1.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 对曰:‘丘 少居 鲁,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冠章甫之冠。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 不知儒服。’”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2.泛指读书人的服装。清 卓尔堪《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丁玲《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3.谓作为儒生。明 李贽《答邓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强谈佛,今居佛国矣,又强谈儒。”
[ rú gèn ]哺乳动物,全身灰褐色,腹部色淡,无毛,头圆,眼小,无耳壳,吻部有刚毛,前肢作鳍形,后肢退化,母兽有一对乳头。生活在海洋中,吃海草等。俗称人鱼。
[ rú guān ]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汉书·翼奉传》:“奉 以中郎为博士、諫大夫,年老以寿终。子及孙皆以学在儒官。”《宋书·武帝纪下》:“便宜博延胄子,陶奬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唐 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於是总太学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于祭酒之堂。”清 周亮工《梁溪成二鸿旧以孝廉训皖未能遽归也》诗:“儒官容易罢,秃笔不教閒。”
[ rú guān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2.借指儒生。
[ rú guǎn ]泛指古代的学术、文化机构。如太学、昭文馆、集贤院之类。
[ rú hù ]1.读书人的户籍。2.指具有此种户籍的居民。
[ rú huǎn ]宽柔,柔弱。《魏书·刘芳传》:“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姦盗,廉清寡欲,无犯公私。”《新唐书·齐映传》:“会 德宗 出 奉天 , 鎰 儒缓不知兵,部将 李楚琳 者,素慓悍,欲介贼为乱。” 清 方东树 《〈仪卫轩文集〉自序》:“窃希慕乎 曾南丰 、 朱子 论事説理之法,顾不善学之,遂流为滑易好尽,发言平直,措意儒缓,行气柔慢,而失其国能。”
[ rú jí ]1.儒家的经籍。2.读书人的户籍。
[ rú jiā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崇奉孔子,因孔子曾做过为贵族相礼司仪的儒而得名。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了社会的统治思想。
[ rú jiàng ]文化修养好、有学者风度的将帅。
[ rú jiào ]也叫孔教。即儒家。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所谓儒、释、道。
[ rú jīn ]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 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宋 林景熙《元日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清 李渔《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员领,丑扮丫鬟,杂扮掌礼,众鼓吹纱灯引上。”丁玲《母亲》一:“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