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十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shí èr shòu ]1.指由人扮饰的十二种兽像。古代用以驱疫避邪。2.即十二虫。
[ shí èr wǎn fēng ]指夕照中的巫山十二峰。
[ shí èr wū fēng ]即 巫山 十二峰。在 四川 巫山县 东 巫峡 两岸。
[ shí èr wù ]即十二兽。清 赵翼《陔馀丛考·十二相属》:“是则十二辰之説纷纷不定……古人但取以纪年月而已。陆深《春风堂随笔》谓本起於北俗。此説较为得之。《唐书》黠戛斯国 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参见“十二相属”。
[ shí èr xiāng zhǔ ]古代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等,称为“十二相属”,又称“十二生肖”。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大虫、老鼠,俱为十二相属,何怪之有?”清 赵翼《陔馀丛考·十二相属起于后汉》:“窃意此本起于北俗,至 汉 时 呼韩邪 疑塞入居 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 中国 耳……则十二相属起于 后汉 无疑也。”参阅《论衡·物势》、汉 蔡邕《月令问答》。
[ shí èr xiàng ]清 末 民 初,四川 成都 有一种专门卖给穷人、乞丐吃的混合肉食,名曰“十二象”。意谓从鼠到猪十二属象的动物全有。
[ shí èr xiāo ]亦称“十二生肖”。即十二相属。
[ shí èr yī ]十二个月里所穿的不同衣服。
[ shí èr yīn yuán ]亦作“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构成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
[ shí èr zhāng ]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汉 郑玄 注:“《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孙诒让 正义:“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为绣,施之於裳也。”清 恽敬《十二章图说序》:“古者十二章之制始於 轩辕,著於有 虞,垂於 夏 殷,详於有 周,盖二千有餘年。”鲁迅《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
[ shí èr zhé ]清 代孔庙从祀的十二贤人。参见“十哲”。
[ shí èr zhī ]见“十二支”。
[ shí èr zhī ]指人体的十二个部位。
[ shí èr zhǐ yáng ]人的小肠的第一段,上接胃,下接空肠,因其长度约等于人的十二个手指并排的宽度,故名。
[ shí èr zhū hóu ]1.指 春秋 时 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 十二诸侯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 共和 元年(公元前841年)到 周敬王 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 周、吴 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 周 为天子,吴 到 春秋 后期才兴起,故 周 吴 不在十二诸侯之列。2.指 战国 时 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 十二国的君主。《战国策·秦策五》:“梁 君伐 楚,胜 齐,制 赵、韩 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於 孟津。”高诱 注:“梁 君,梁惠王 也,伐 楚、齐,胜之,制御 赵、韩 之兵,驱使十二诸侯 鲁、卫、曹、宋、郑、陈、许 之君朝天子於 孟津。”3.泛指各诸侯国。《史记·天官书》“匡卫十二星”唐 张守节 正义:“太微宫垣 十星,在 翼、軫 地,天子之宫庭,五帝 之坐,十二诸侯之府也。”清 胡鸣玉《订讹杂录·十二诸侯》:“《史天官书》太微 宫垣 有匡衡(卫)十二星,註,《正义》云‘十二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国也。举十二州以该天下之诸侯,非谓十二国也。”
[ shí èr shǔ ]1.古代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支,作为人的生年相属,也称“十二生肖”。汉 王充《论衡·物势》、蔡邕《月令问答》已有此说,南朝 陈 沉炯 有《十二属》诗。五代 徐夤《鸡》诗:“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明 杨慎《艺林伐山·十二属》:“子鼠、丑牛,十二属之説,朱子 谓不知所始,余以为此天地自然之理,非人能为也。”参见“十二相属”。2.人体的十二个部位。
[ shí fān gǔ ]一种民间音乐,乐队由十种乐器组成,包括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 shí fǎn ]亦作“十返”或十种反常现象或 十番鼓,民间器乐合奏乐名。
[ shí fǎn ]见“十反”。
[ shí fāng cháng zhù ]佛教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见《行事钞》卷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