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àn shī guān ]旧时官府中负责检验尸体的小吏。
[ suì gǔ fěn shī ]比喻把事物彻底打碎、摧毁。
[ suì shī wàn duàn ]极言对罪大恶极者予以严厉的惩罚。
[ tǐng shī ]尸体直挺挺地躺着,常用来骂人睡觉。
[ xiàn shī ]古代祭礼中向尸者进献祭品。尸,祭礼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 zhé shī ]1.见“磔尸”。2.亦作“磔尸”。陈尸。亦指戮尸。《汉书·云敞传》:“章 坐要斩,磔尸 东市门。”《旧唐书·李重福传》:“重福 窘迫,自投 漕河 而死,磔尸三日,时年三十一。”《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元年》:“有讹言摇众及强取人一钱已上者,存进 皆梟首磔尸於市。”清 王士禛《居易续谈》:“至 崇禎 初年,罪状发露,押往祖陵,潜行自尽,磔尸 河间。”
[ zhēng gǔ yàn shī ]旧时用酒醋蒸熏骨骼以定死因的验尸方法。
[ xìn shī ]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谓之“衅尸”。
[ xuè hǎi shī shān ]血流成海,尸积如山。形容被杀的人极多。明 无名氏《王马破曹》第二折:“殺的他血海屍山人馬亡,似敗葉,狂風蕩。”《说岳全传》第七七回:“緑草黄沙地,忽變做血海屍山;青風白日天,霎時間雲愁霧慘。”
[ yíng shī ]1.古代祭礼之一。上古祭祀时,立尸以代死者受祭。尸由臣下或死者晚辈充任。“迎尸”指迎接象征死者神灵而受祭的人。《仪礼·士虞礼》:“祝迎尸。”郑玄 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繫,立尸而主意焉。”清 姚鼐《题汾州太守墓庐图》诗:“自从 秦 汉 来,閟宫礼销鑠。厌祭不迎尸,同堂废特禴。”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四》:“中国 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2.谓接回尸体。《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六年》:“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
[ yòng shī ]“尸”是神像。古代祭祀时,用臣下或死者的晚辈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称为“用尸”。《礼记·曾子问》:“孔子 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孔颖达 疏:“以成人之丧威仪具备,必须有尸以象神之威仪也。”《公羊传·宣公八年》“犹绎,万入,去籥”汉 何休 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家礼一》:“古人祭用尸,今无此礼,然礼意则不可不知。”
[ zǒu gǔ xíng shī ]同“走肉行尸”。元 杨暹《刘行首》第一折:“莫怪我叮嚀切切,走骨行尸,貪財戀色,枉消年月。”
[ zuò shī ]1.古代祭祀时以臣下或晚辈象征死者神灵,代死者受祭,称为“尸”。殷 代之尸坐于堂上受祭,称为“坐尸”。《礼记·郊特牲》:“坐尸於堂。”郑玄 注:“尸来,升席,自北方坐于主北焉。”《公羊传·宣公八年》“犹绎,万入,去籥”汉 何休 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 立尸,殷 坐尸,周 旅酬六尸。”2.犹坐享。《陈书·宗元饶传》:“爵由恩被,官以私加,无德无功,坐尸荣贵。”
[ zhèng shī ]古代的一种丧事仪式。人君死后,把尸体移到北窗下,头朝南。
[ zǒu ròu xíng shī ]比喻徒具形骸,没有灵魂的人。清 华伟生《开国奇冤·谋擢》:“儘熱衷瞞神嚇鬼,扮花面走肉行尸。”郭沫若《论节奏》:“在寻常人看来,甚么东西都是死的,连活着的东西都是死的,因为他自己只是一个走肉行尸。”
[ zǔ zhuàng zhī shī ]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