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uàn dú ]亦作“怨黷”。怨恨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昔岁入 陈,今兹入 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杜预 注:“讟,谤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黷兴矣。”北周 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师不疲劳,兵无怨讟。”《明史·邹缉传》:“凡此数事,皆下失民心,上违天意,怨讟之兴,实由此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喂养》:“本官不察,以小民怨黷,饱左右之贪囊,所损多矣!”
[ yuàn duì ]犹怨恨。《北史·陆俟传》:“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復上下。既无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憝。怨憝既多,败乱彰矣。”宋 曾巩《秋声》诗:“蜩螿岂知微,切切如怨憝。”
[ yuàn fěi ]亦作“怨非”。亦作“怨悱”。怨恨,非议。
[ yuàn fèn ]1.怨恨愤怒:众人十分~。2.指怨愤的情绪:满腔~。
[ yuàn fǔ ]众怨所聚集,即众人怨恨的对象。
[ yuàn gē xíng ]亦称“怨诗行”。乐府《楚调曲》名。相传 春秋 楚 卞和 献玉遭刑,作《怨歌行》。古辞今存“天德悠且长”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