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 zhǐ ]停止,有所不为。疑,通“凝”。《荀子·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徧也。”杨倞 注:“疑止谓有所不为。疑或为凝。”
[ yù zhǐ ]寄宿;留住。唐 无名氏《灵应传》:“妾以寓止郊园,绵歷多祀,醉酒饱德,蒙惠诚深。”宋 秦观《书王氏斋壁》:“余先大父赴官 南康道,出 九江,余实生焉。满岁受代,犹寓止僧舍。”《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又在 成都市,常寓止 乐温县。”
[ zhǐ shè ]1.驻扎宿营;安顿休息。2.止息的屋舍。
[ zhǐ shì ]只是。南朝 梁 沉约《答庾光禄书》:“忌日制假应是 晋 宋 之间,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以臣观之,止是猝死耳。”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语缓例》:“襄 三十一年《左传》‘缮完葺墙以待宾客’,急言之,则止是‘葺墙以待宾客’耳。”
[ zhǐ tán fēng yuè ]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 zǔ zhǐ ]使不能前进;使停止行动:别~他,让他去吧。
[ zuò zhǐ ]1.犹作息,起居。2.指言谈举止。
[ zuò zhǐ yǔ mò ]行动、静止、说话和沉默。多泛指人的行为言谈。
[ xiū zhǐ ]停止:这座火山已进入~状态。
[ xiū zhǐ fú ]乐谱中用以表示乐音停顿时间长短的符号。五线谱和简谱中常用的休止符有六种,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