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òng dēng ]旧俗富人嫁女后第一个元宵节,送新灯以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采风记》:“﹝送灯﹞此系富而好礼者方有之,女出阁后……逢灯节送各式新灯。”汪曾祺《晚饭花》:“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
[ tà dēng ]亦作“蹋灯”。元宵节上灯市看灯。清 诸重光《上元前夕宝幢鉴南过饮》诗:“客为踏灯成不速,门非觅句亦常关。”清 毛奇龄《西湖蹋灯词》序:“乃作《西湖蹋灯词》六十首,传于人间,岂亦京师蹋灯之意乎?”
[ tàn jīng dēng ]弧光灯。详“弧光灯”。
[ tiǎo dēng ]1.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更亮。2.把灯挂在高处:~夜战。
[ wú yǐng shǒu shù dēng ]一种医科手术照明灯具。将多个特制光源和反射镜片装入盘形罩内,使光线从各方向透过隔热滤光玻璃集中在手术区,避免手术操作时在手术区内出现阴影而影响手术。
[ xiá jiàn wéi dēng ]帷:帐幕。匣里的宝剑,帐里的明灯,剑气灯光,若隐若现。比喻事情无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 qǔ dēng ér ]1.削竹木成薄片或细条,顶端涂硫黄少许,用来点火,叫“取灯儿”,也叫“发烛”。2.华北地区旧时也称火柴为洋取灯儿或取灯儿。
[ shǎn guāng dēng ]一种照明装置,能产生亮度很大而持续时间很短的闪光,用于摄影。
[ shān dēng ]1.山中的灯火。2.元宵节夜扎制成山形的彩灯。
[ shǎng dēng ]谓观赏节日所设的彩灯。
[ shāo dēng ]亦作“烧镫”。意思是点灯。
[ shāo dēng jié ]指元宵节。旧俗于正月十五晚张灯结彩,供人通宵观赏,故称。
[ tàn zhào dēng ]用于远距离搜索和照明的一种装置。主要由抛物面镜、强光源、壳体、转动机构和底座组成。照射距离一般为10—20千米。装有雷达的称雷达探照灯,能突然而准确地照射目标并自动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