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ú liáo ]1.燃炬照耀。2.指火炬,或指灯烛与火炬。
[ zhú lín ]1.谓由上向下照射。2.比喻教化广施。3.犹明鉴。
[ zhú lóng ]1.古代神话中的神名。传说其张目(亦有谓其驾日、衔烛或珠)能照耀天下。2.借指太阳。
[ zhú nú ]原为雕刻成人形的烛台。后泛指烛台。
[ zhú tái ]插蜡烛的器具,多用铜锡等金属制成。
[ zhú tiān ]1.照耀天空。晋 葛洪《神仙传·孙博》:“於是 博 以一赤丸子掷军门,须臾火起烛天。”宋 范成大《鄂州南楼》诗:“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元 张宪《黄金台》诗:“黄金臺,高且坚……黄金万斤光烛天。”冰心《再寄小读者》八:“今夜正是灯月交辉,焰火烛天。”2.犹冲天。比喻气势极为高涨。明 张四维《双烈记·忠陷》:“秦老丞相 势焰烛天,炙手可热……必当顺其意旨,不可违逆。”
[ zhú wǔ ]指 春秋 时 郑 臣 烛之武。秦 晋 围 郑,武 年老出而说退 秦 兵,卒解 郑 围。事见《左传·僖公三十年》。后人用为少不见用、老能报国之典。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及 烛武 行而紓 郑。”阳兆鲲《辛亥生日感赋》诗:“潦倒天涯 烛武 身,臣之壮也不如人。”
[ zhú xīn ]亦作“烛芯”。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 zhú xīng ]星名。《史记·天官书》:“烛星,状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见则灭。所烛者,城邑乱。”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星上有三彗上出,亦填星之精。”《汉书·天文志》:“﹝ 元凤 ﹞五年四月,烛星见奎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