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éng jìng ]用透明材料做成的多面体光学器件,在光学仪器中用来把复合光分解成光谱或用来改变光线的方向。常见的是三棱镜。
[ mào jìng ]置于几案上,可照出人头面的镜子。《儿女英雄传》三五回:“﹝ 长姐儿 ﹞腾出右手来双手捧着那个帽镜儿,屈着点腿儿,榻着点腰儿,把镜子向后一闪,对准了老爷的脸盘儿。”张志民《老朱和房东》:“地上一个紫红色的旧板柜,柜上有个帽镜,帽镜因为年久,走了水银,已经照不见人。”
[ mò jìng ]用墨晶制成的眼镜,泛指用黑色或墨绿色等镜片做的眼镜,有养目和避免强烈光线刺眼的作用。
[ máng gōng jìng ]盲人所戴的一种眼镜。现用以指太阳镜。《花城》1981年第1期:“他那发红的眼睛罩在一副盲公镜后面,凶光熠熠。”《花城》1981年第5期:“显然是来不及介绍的那几个穿牛仔裤戴盲公镜的角色。”《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对盲公镜可以有各种非议,‘视网膜’上的‘白内障’岂不更让人操心?”
[ pāo wù miàn jìng ]反射面为抛物面的镜子。光源在焦点上时,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变成平行光束。汽车灯、探照灯中装有抛物面镜。
[ héng jìng ]衡器和镜子。衡可以称轻重,镜可以照美丑。比喻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 jīn jìng ]1.铜镜。2.比喻月亮。3.比喻显明的正道。4.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
[ kuī jìng ]1.管道或罐(槽)壁上的透明部分,以便给出液面或液体流动的目视指示亦称窥视孔、观察孔。2.安装并密接在炉子边上的一块耐高温透明材料(如云母),通过它可以看到炉内情况。
[ kuī yuǎn jìng ]即望远镜。《明史·天文志一》:“太白光有盈缺,如月之弦望,用窥远镜视之,皆可悉睹也。”清 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顺治 元年,修政立法,西洋人 汤若望,进浑天球一座,地平、日晷、窥远镜各一具。”参见“望远镜”。
[ lè chāng fēn jìng ]比喻夫妻分离。
[ lè chāng pò jìng ]比喻夫妻分离。同“乐昌分镜”
[ lè chāng zhī jìng ]比喻夫妻分离。同“乐昌分镜”。
[ pò jìng chóng yuán ]《太平广记》卷一六六引《本事诗》记载,南朝陈代将要灭亡时,社会动乱,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与妻子乐昌公主各持一半,作为信物。后果然由半边镜子作为线索而夫妻团聚。后用来比喻夫妻失散或感情破裂后又重新相聚或和好。
[ mù jìng ]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上接近眼睛的透镜或透镜组。
[ qīng tóng jìng ]青铜制作的镜子。汉 辛延年《羽林郎》诗:“貽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裙。”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朝来试看青铜镜,一夜忧愁白髮多。”清 陈维崧《海棠春·闺词和阮亭原韵》词:“后堂憎杀青铜镜,怕照见云鬟未整。”
[ rén jìng ]唐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太宗 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 魏徵 殂逝,遂亡一镜矣!’”后因以“人镜”指善于谏劝、能纠正他人过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