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ǐn ài ]1.指草木浓盛茂密貌。2.指文义隐晦。
[ yǐn bào ]汉 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答子 治 陶 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数諫不用……‘妾闻 南山 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坐而须死耳。’”后因以“隐豹”比喻爱惜其身,隐居伏处而有所不为。唐 杜甫《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诗:“隐豹深愁雨,潜龙故起云。”
[ yǐn bì ]1.隐蔽,遮掩。2.闭门深居。
[ yǐn bì ]隐藏庇护。宋 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若行此法,今后空闲三年人户,官吏隐庇不差,却行雇募,无由点检。”《元典章·户部十二·户役》:“如此则富户不能隐庇,侥倖苟免,小户不致动摇。”吴晗《灯下集·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不但秀才自己免了役,免了赋,甚至包揽隐庇,借此发财。”
[ yǐn pì ]1.偏远的地方。辟,通“僻”。2.屏退在一边。辟,通“避”。
[ yǐn bì ]1.借旁的事物来遮掩:游击队~在高粱地里。2.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地形~。手法~。
[ yǐn bìng ]1.犹隐痛。2.潜藏着的弊病。
[ yǐn cáng ]藏起来不让发现:~在丛林中。
[ yǐn cè ]1.内心深处深感痛苦。2.恻隐,怜惜。3.谓虽有忧伤而深沉不露。
[ yǐn chǔ ]1.犹隐居。2.隐居之所。3.指阴部。
[ yǐn chuáng ]偃卧于床榻。 宋 苏轼 《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词:“酒醒梦回清漏永,隐牀无限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