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ū gé ]亦作“疎隔”。亦作“踈隔”。疏远隔绝;分离。《晋书·范宁传》:“王国寳,宁 之甥也,以諂媚事 会稽王 道子,惧为 宁 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唐 沉千运《感怀弟妹》诗:“骨肉能几人,年大自踈隔。”踈隔,一本作“疎隔”。宋 柳永《浪淘沙》词:“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明史·郑履淳传》:“万众惶惶,皆谓羣小侮常,明良疎隔。”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或者又怕,解放以后,父子间要疏隔了。”
[ xuán gé ]1.远隔。2.悬殊,相差极远。
[ sāi gé ]犹阻塞。《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二年》:“地气不和而塠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塞隔而山变为灾。”
[ tiān xuán dì gé ]见〖天差地远〗。
[ wéi gé ]阻隔;隔绝。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生夜梦女来,曰:‘下顾者果君耶?年貌舛异,覿面遂致违隔。妾已忧愤死,烦向土地祠速招我魂,可得活,迟则无及也。’”
[ xiū gé ]1.同“脩隔”。2.遥远而阻隔。
[ yōu gé ]1.远隔。2.引申指人死入阴间,与世隔绝。
[ tiē gé bì ]紧邻。《何典》第三回:“我就在贴隔壁,归去换甚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起先他找的一处,地方本来很好,是个公馆排场,只是离我这裡太远了,我不愿意。难得他知我的意思,索性就在贴隔壁找出一处来。”
[ xián gé ]1.亦作“间隔”。隔绝;阻隔;分离。2.隔阂。3.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4.一个隔着一个;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