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n dīng ]两名壮丁;其他丁口。《唐大诏令集·帝祭九宫坛大赦天下敕》:“自今以后,应差行人,家无兼丁,不在取限。”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孝顺马》:“此卒无兼丁,每上直,马自负卧具继至。”《元典章·刑部六·拳手伤》:“部拟旧例,诸犯徒应役,而家无兼丁者,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
[ fēi dīng ]旧时抽丁,抓来的名册外的壮丁。
[ chū dīng ]抽出成年男子服劳役或兵役。《梁书·昭明太子传》:“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宋史·张齐贤传》:“李氏 据有 江南,民户税钱三千已上者户出丁一人,黥面,自备器甲输官库,出即给之,日支粮二升,名为义军。”
[ dān dīng ]旧指没有兄弟的成年男子,也指独个儿凡单丁之身,及茕独而秩养孤者,并蠲今年田租。--《南齐书.武帝纪》
[ gū ding ]〈名〉突起的东西;突然发生的变化或困难。[ gū dīng ]〈形〉孤独。
[ gū kǔ líng dīng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 kè dīng ]1.旧时依法纳税服劳役的男子。宋 朱继芳《送僧苹洲游醉李》诗:“草黄工女绩,波白课丁熬。”2.按丁口纳税。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圣祖皇 帝永免滋生人口之赋,并入地赋。自 商鞅 以来,计人之法,汉武 以来,课丁之法无有也,则变赋法矣。”
[ kù dīng ]旧称在府库中当差、打杂的人。
[ lǎo fù dīng ]谓年老而复壮盛。犹言返老还童。一说,家有年高者,则免除其子孙的赋役。《急就篇》卷四:“长乐无极老復丁。”颜师古 注:“击壤行歌,喜宽政也。老復丁者,家有高年,则蠲其子孙免赋役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小学》:“颜氏 解为蠲其子孙之役,非也,即《参同契》所谓‘老翁復丁壮’。”宋 朱熹《次亭字韵诗呈秀野文兼简王宰》之一:“人言洞里春常在,自庆樽前老復丁。”
[ gōng dīng ]旧称机关团体中的勤杂人员。
[ bù shí yī dīng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 bàn dīng ]指岁数尚未达到全丁年龄的人。《晋书·范宁传》:“今以十六为全丁,则备成人之役矣。以十三为半丁,所任非復童幼之事矣。”《宋书·王弘传》:“十五至十六,宜为半丁,十七为全丁。”
[ jī dīng ]亦作“鷄丁”。切成小块的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