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óng huǒ ]古代兵制,十人共灶同炊,称为“同火”。后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从事某种活动者。
[ tóng huǒ ]1.共同参加某种组织,从事某种活动(多含贬义)。2.同伙的人(多含贬义):供出~。
[ tóng jī ]1.亦作“同覊”。一同客居他乡的人。2.指一同羁留、停留。
[ tóng jí ]1.同一法则;同一准则。2.相同目标。
[ tóng jí ]1.患同一疾病。2.比喻遭遇相同者。
[ tóng jí ]同一户籍的人。指家人。《通典·刑二》:“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
[ tóng jì ]同舟渡水。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处士 元藏几 ﹞ 大业 元年,为过海使判官,遇风浪坏船,黑雾四合,同济者皆不救,而 藏几 独为破木所载,殆经半月,忽达於洲岛间。”清 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二十日晓钟初动,即闻江口唤渡声。余惊起,呼 曹 同 济。”
[ tóng jiǎ ]1.谓同等坚固的铠甲。《管子·大匡》:“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尹知章 注:“同甲,谓完坚齐等。”2.同龄。同龄者其出生之年的甲子必同,故称。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书》:“成都 风物,非老者所宜。仲仪 虽为同甲,然心意壮鋭,谅可为乐,难以病夫忖度也。”宋 苏轼《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旧游到处皆苍蘚,同甲惟君尚黑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 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
[ tóng jiǎ huì ]同龄者的聚会。宋 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文潞公 保 洛 日,年七十八,同时有中散大夫 程珦、朝议大夫 司马旦、司封郎中致仕 席汝言,皆年七十八,尝为同甲会,各赋诗一首。”按,明 许潮 有《同甲会》杂剧,即写此故事。
[ tóng jié ]1.同时胜利。2.谓科举考试同时中式。
[ tóng jìn ]同时毕命;同归于尽。明 陈子龙《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之七:“百年奄忽竟同尽,可怜七尺如鸿毛。”阿英《李闯王》第四幕:“我 吴三桂 就是投顺过去,一朝再有变化,又怎么是好?真个与他同尽吗?”
[ tóng jìn ]1.同时前进;一同前进。《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俭 坚守,钦 在外为游兵”裴松之 注引 毌丘俭 文钦 等表曰:“贼退过 东关,坐自起众,三征同进,丧众败绩,歷年军实,一旦而尽。”2.谓同求进取者。唐 罗隐《谗书·答贺兰友书》:“僕少而羇窘,自出山二十年,所向推沮,未尝有一得幸於人,故同进者忌僕之名,同志者忌僕之道。”宋 曾巩《上齐工部书》:“来此者数日矣,欲请於门下,未敢进也。有同进 章适 来言曰:‘进也!执事礼以竢士,明以伸法令之疑,适 也寓籍於此,既往而受赐矣。’”
[ tóng jìn shì chū shēn ]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 代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明 清 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宋史·选举志二》:“﹝ 乾道 ﹞二年,御试,始推登极恩……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明史·选举志二》:“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 tóng jīng ]同试一经;同治一经。经,指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