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ǔ gōng zōng dé ]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
[ zǔ wǔ zōng wén ]祖袭武王,尊崇文王。指尊崇祖先。
[ zhēn yán zōng ]日本 密宗的通称。因重视念诵真言,故名。公元814年,日 僧 空海 来 唐 学法,密宗传入 日本,成立了真言宗。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密宗 自称显教是 释迦 对一般凡夫说的法,密教是法身(大日)佛对自己的眷属说秘奥大法,都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也称真言宗。”
[ zhēn zōng ]释道两教谓所持的真正宗旨;正宗。唐 张九龄《敕岁初处分》:“我 玄元皇帝 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於妙用。”唐 孟郊《夏月谒智远禅师》诗:“謁师见真宗,何必千万劫?”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龙门鲤》:“﹝ 朱大祺 ﹞徒步至 嵩山 东岳庙 謁 北摩禪师。居一年,尽得 少林 真宗。”
[ zōng bà ]指身为宗室而抚绥一方的诸侯。
[ zōng bó ]1.官名。周 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周礼·春官·宗伯》:“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郑玄 注:“宗伯,主礼之官。”《国语·郑语》“以佐 尧 者也”三国 吴 韦昭 注:“秩宗之官,於 周 为宗伯,汉 为太宰,掌国祭事。”唐 皎然《赠李中丞洪》诗:“顿了空王旨,仍高致君策。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宋 苏轼《三马图赞》:“西蕃有贡骏马汗血者,有司以非入贡岁月,留其使与马於边。之奇 为请乞不以时入事下礼部。軾 时为宗伯,判其状云:‘朝廷方却走马以粪,正復汗血,亦何所用?’事遂寝。”《儒林外史》二九回:“诸葛天申 向两人道:‘方才这进去的是 天长 杜宗伯 的令孙。’”2.官名。汉 代官名。掌宗室之事。秦 时本名宗正,汉 元始 四年,改名宗伯。《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宗正,秦 官,掌亲属,有丞。平帝 元始 四年更名宗伯。”3.称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皇甫冉》:“每文章一到朝廷,而作者变色。当年才子,悉愿缔交,推为宗伯。”4.复姓。汉 有 宗伯凤。见《通志·氏族四》。
[ zōng chén ]1.与君主同宗之臣。2.世所敬仰的名臣。
[ zōng chéng ]语本《诗·大雅·板》:“怀德维寧,宗子维城。”后因以宗子封国,藩屏王室若城,称为“宗城”。
[ zōng cí ]供奉、祭祀家族祖先的祠堂、家庙。
[ zōng cóng ]同宗的族人,本家。多指从祖、伯叔或兄弟辈。
[ zōng fǎ ]1.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制度。~社会。2.师法;效法:他的字~柳体。
[ zōng fǎ shè huì ]实行宗法制度的社会。亦以泛称封建社会。瞿秋白《乱弹·红萝卜》:“十二年前的‘五四’运动前后,反对宗法社会的运动还是大逆不道的。”胡适《我对于丧礼的改革》:“这一大群人为什么要在讣闻上占一个位置呢?因为这是古代宗法社会遗传下来的风俗如此。”朱自清《海行杂记》:“他们的结团,是宗法社会而兼 梁山泊 式的:所以未可轻侮,正和别的‘宁波帮’一样。”
[ zōng fān ]亦作“宗蕃”。指受天子分封的宗室诸侯。因其拱卫王室,犹如藩篱,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