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ǐ miàn ]1.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俗,凡请人帮助自己杀仇人,便以牛酒相谢,称为“洗面”。2.洗脸。
[ xǐ mín ]谓杀尽百姓。《清史稿·世祖纪一》:“乃邇年不轨之徒,揑作洗民讹言。小民无知轻信,惶惑逃散,作乱者往往而有。”
[ xǐ mù ]1.沐浴。2.借指休假。3.比喻培育。
[ xǐ ní ]犹洗尘。《宣和遗事》前集:“这人是 师师 的一箇哥哥,在 西京 洛阳 住。多年不相见,来几日,也不曾为洗尘。今日办了几杯淡酒,与洗泥则箇。”《水浒传》第二六回:“小人们都不曾与都头洗泥接风,如今倒来反扰。”
[ xǐ qián ]把非法得来的钱款,通过存入银行等改变名义、性质,使成为合法收入,叫做洗钱。
[ xǐ rán ]1.肃敬貌。晋 潘岳《夏侯常侍诔》:“子乃洗然,变色易容,慨焉嘆曰:‘道固不同。’”宋 叶适《晋元帝庙记》:“行者翼然,如瞻太极之题;止者洗然,如闻广室之论。”2.安适貌。晋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吾子洗然,恬淡自逸。”唐 杜甫《营屋》诗:“洗然顺所适,此足代加餐。”宋 苏辙《<历代论>引》:“﹝予﹞卜居 潁川,身世相忘,俯仰六年,洗然无所用心。”3.明朗貌;清晰貌。唐 孟郊《听蓝溪僧为元居士说<维摩经>》诗:“空景忽开霽,雪花犹在衣。洗然水溪昼,寒物生光辉。”唐 司空图《月下留丹灶》诗序:“故为物怪之所中者,见之莫不洗然,欲盖其事,目击可数也。”《新唐书·张嘉贞传》:“循宪 召见,咨以事。嘉贞 条析理分,莫不洗然。”
[ xǐ sān ]旧俗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他洗澡。
[ xǐ shǒu ]1.洗掉手上的污垢。2.比喻不再干抢劫、偷盗、赌博等惯做的坏事:~不干。
[ xǐ shǒu fèng gōng ]比喻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同“洗手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