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ī pài ]〈名〉分出来的派别;分支。[ zhī·pài ]〈动〉调动;支使。
[ zuò pài ]犹摊派。明 李东阳《应诏陈言奏》:“见在之数,或不敷於坐派;停止之詔,或遽移於陈情。”明 归有光《送同年光子英之任真定序》:“今使驛之所出,兵调之所加,坐派日增,民生蹙耗甚矣。”
[ zhè dōng xué pài ]1.宋时与程朱理学派对立的学派。包括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参见“永嘉学派”、“永康学派”。2.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他们一般主张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倡导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经致用的风气。
[ zhè xī shī pài ]清诗流派。发端于浙西诗人朱彝尊,形成于清代中叶。重要作家有厉鹗、符曾、汪沆等。作品大多写文人的日常琐事,力求风格“幽新”,喜用僻典和代替字。
[ zhǐ pài ]派遣(某人去做某项工作):受人~。~他担当这个任务。
[ zhí pài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以 直隶 籍军阀 冯国璋、曹錕 等为首,故名。
[ zhèng pài ](品行、作风)规矩严肃,光明正大:~人。为人~。作风~。
[ zhī pài ]1.分支;流派。《晋书·桓温传》:“况辰极既迴,众星斯仰,本源既运,枝派自迁。”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凡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2.派生;衍变。唐 白居易《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其间根源五常,枝派六义,恢王教而弘佛道者,多则多矣。”宋 无名氏《<小畜外集>序》:“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於六经,枝派於百氏。”3.指支族,后裔。唐 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与君 陶唐 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豆卢革、韦説 尝问之曰:‘汾阳王 本 太原 人,徙 华阴,公世家 鴈门,岂其枝派邪?’”
[ zhī yuán pài běn ]指寻根究源,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本。
[ zōng pài ]1.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今多用于贬义):~活动。2.宗族的分支。
[ zōng pài zhǔ yì ]从宗派利益出发处理内外关系的错误的思想作风,特点是思想狭隘,只顾小集团的利益,好闹独立性和做无原则的派系斗争等。
[ zuǒ pài ]在阶级、政党、集团内,政治上倾向进步或革命的一派 。也指属于这一派的人。
[ zhōng jiān pài ]指动摇于两个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的派别。有时也指中间派的人。
[ zuò pài ]1.同做派。2.作风;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