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àn zhuàng ]1.谓观裸状之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三月丙午,﹝ 晋侯 ﹞入 曹。数之,以其不用 僖负羈 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惠栋 补注:“献状,谓观状也。先责其用人之过,然后诛观状之罪。”相传 晋文公 骈胁,而 曹公 曾近观其裸浴,故责其观裸状之罪。2.呈现某种形态;做出某种姿态。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絳闕。”唐 刘知几《史通·辨职》:“岂与夫冠猴献状,评议其得失者哉!”浦起龙 通释:“献状,媚态也。”宋 黄庭坚《胜业寺悦亭》诗:“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元 尹廷高《雨中度江见海怪出没》诗:“江神唯识诗客意,故尔献状聊相娱。”3.投献的状纸。《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璩公 归去与婆婆説了。到明日写一纸献状来府中,郡王给与身价,因此取名 秀秀养娘。”按,此指卖身状。
[ zhèng zhuàng ]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感觉和状态,如咳嗽、盗汗、下午发热等是人患肺结核的症状。
[ yì zhuàng ]1.论罪定刑的文书。2.向上呈送的发表己见的文书。
[ yìn zhuàng ]事先印制的列有某些项目供填写使用的公文纸。《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礼院故事,常须为印状,列署众衔;或非时中旨访问,不暇徧白礼官,则白判寺一人书填印状,通进施行。”
[ yí zhuàng ]仪容形状。《史记·儒林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援 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髮肤,上中以上。”宋 苏洵《上张侍郎第一书》:“进趋拜跪,仪状甚野。”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太初 诗格本高,又仪状轩举,丰神俊异。”
[ yāo xíng guài zhuàng ]装束奇特,举止轻佻。多形容女性。
[ yù zhuàng ]向帝王告的状。后用作比喻。
[ zāng zhuàng ]贪污盗窃等的罪状。汉 应劭《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君因》:“就 恂 素为官速谤,当便入传,引见詰问,纠其赃状,以时列闻。”《北史·元澄传》:“往年在州,於大市鞭杀五人,及检赃状,全无寸尺。”《太平广记》卷三六五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宫山僧》:“赃状无据,法吏终无以成其狱也。”
[ zhàn zhuàng ]报告观测天象结果的奏状。
[ zì zhuàng ]自己陈述。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李姓非一》:“观 太白 自敍之书云:‘白 家世本 金陵。’此其自状明甚。”清 周参元《升庵先生年谱》:“‘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虽无补於事业,求不负乎君亲……’此公自状实録。”
[ zhàn zhēng zhuàng tài ]从宣战或事实上开始战争起,交战国间的敌对状态。其和平正常关系一般断绝。这种状态通常经过签订和约才结束,有时也由战胜国单方面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