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ěr mù ]1.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2.指见闻:~所及。~一新。~不广。3.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众多。
[ ěr mù guān ]1.指耳、目两种器官。2.借指负责视听的亲近侍从之臣。3.专称御史。
[ ěr mù yī xīn ]听到的、看到 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
[ ěr rǎn mù rú ]同“耳濡目染”。《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只因安享富貴的久了,後邊生出來的兒孫,一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 ěr rú mù rǎn ]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通“濡”)耳染,不学以能。”濡(r ú):沾湿。染:沾染。
[ ěr shì mù tīng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 ěr wén bù rú mù dǔ ]见“耳闻不如目见”。
[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 ěr wén mù dǔ ]亲耳听见,亲 眼看见。《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闻:听见。睹:看见。
[ ěr wén mù jī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 ěr wén mù jiàn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 ěr wén mù lǎn ]同“耳聞目見”。唐 孙揆《灵应传》:“寳 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
[ ěr wén mù rǎn ]同“耳濡目染”。孙犁《<从维熙小说选>序》:“老伴是一个文盲,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云云,不过是因为与我朝夕相处,耳闻目染的结果。”从维熙《北国草》第一章五:“由于他小时候在 巴黎 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 guǐ mù ]1.草名。即鬼目草、鬼目菜。参见“鬼目草”。2.草名。凌霄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紫葳》。3.草名。羊蹄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八·羊蹄》。4.果木名。麂目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