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é pán guǐ fù ]比喻相互勾结。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五·诗文论于肃愍是非》:“嗚呼!自昔權奸將有所不利于忠勳之臣,則必内置腹心,外張羽翼,蛇盤鬼附,相與無間,而後得以逞焉。”
[ shé pán jìng ]语出 唐 锺辂《前定录·袁孝叔》。有老父授 袁孝叔 书一编云:“君之寿与位尽具于此,事已前定……但受一命,即开一幅。”每之任,视书无差。后秩满归 阌乡 别墅,晨起欲就巾栉,忽有物坠镜中,类蛇而有四足,孝叔 惊仆,数日卒。其妻阅留书,犹馀半轴,乃开视之,惟有空纸数幅,画一蛇盘镜中。后用以为典实。
[ shé pán shòu sì ]《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桓帝 时,陇西 太守 冯緄 始拜郡,开綬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緄 令 曼 筮之。卦成,曼 曰:‘三岁之后,君当为边将,官有东名,当东北行三千里。復五年,更为大将军,南征。’延熹 元年,緄 出为 辽东 太守,讨 鲜卑,至五年,復拜车骑将军,击 武陵 蛮 贼,皆如占。”后因以“蛇盘綬笥”为带兵远征之典。北周 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旍节既秉,高蝉且珥,龟转印函,蛇盘綬笥。”
[ shé pán ]1.蛇盘曲。2.像蛇盘曲貌。3.军阵名。
[ shé pán yǐn jié ]比喻互相勾结。明 宋濂《题司马公手帖後》:“當是時,章惇、蔡確、黄履、邢恕 等蛇蟠蚓结,牢不可解。”
[ shé pí ]1.亦作“虵皮”。蛇的皮。2.特指蛇蜕下的蚹。
[ shé pí gǔ ]用蛇皮作鼓面的带柄小鼓。两旁各有绳系小椎,转动时用以发声。又称拨浪鼓。
[ shé pí xuǎn ]病名。因患部皮肤如蛇皮或鱼鳞状,故称。症状为皮肤成灰色,干燥粗糙,而有鳞屑,摸之有刺手感。冬重夏轻,病程缠绵。中医认为多因血虚生风,皮肤失于濡养而成。治宜养血祛风润燥,并用药膏外涂。
[ shé què zhī bào ]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见《淮南子·览冥训》汉 高诱 注、晋 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杨宝 幼时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 救之养百余日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相报,并云当使其子孙洁白,位登三事,有如此环。见《後汉书·杨震传》李贤 注引《续齐谐记》。后以“蛇雀之報”为报恩的典故。宋 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聞吐珠銜環,效蛇雀之報。”
[ shé rù shǔ chū ]比喻行动隐秘。严复《原强续篇》:“於是深怒積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
[ shé rù tǒng zhōng qǔ xìng zài ]同“蛇入竹筒,曲性犹在”。清 翟灏《通俗编·禽鱼》:“蛇入筩中曲性在。”按,《大智度论》:“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筩中则直,出筩还曲。”
[ shé shān ]1.即 黄鹤山。横亘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 城中。与 汉阳 龟山 隔江对峙。山形蜿蜒如蛇,故名。2.在 陕西省 宝鸡市 西南。山多蛇,故名。3.《山海经》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四百里,曰 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堊,其木多栒,多橡章,其草多嘉荣,少辛。”《山海经·海内经》:“北海 之内,有 蛇山 者,蛇水 出焉,东入于海。”
[ shé shàn ]同“蛇鱓”。亦作“蛇鳝”。蛇与黄鳝。
[ shé shé ]浅薄而自大貌。蛇,通“訑”。
[ shé shēn ]亦作“虵伸”。修长舒展貌。
[ shé shén ]1.传说中人面蛇身之神。2.比喻灵奇的文人。
[ shé shén niú guǐ ]比喻各色邪恶或各种歪人。清 李必恒《谒浮山禹庙次昌黎石鼓韵作歌》:“楚 俗紛紛競淫祀,蛇神牛鬼争媕婀。”《花月痕》第一回:“讀書人做秀才時,三分中却有一分真面目,自登科甲,入仕版,蛇神牛鬼,麇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