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ng sàng ]把客死外乡者的灵柩或尸骨迎归家乡。
[ yíng shén ]旧时迎接神灵来降,以祈多福免灾的活动。迎神时,多配有鼓乐歌辞。
[ yíng shén sài huì ]旧俗把神像抬出庙来游行,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
[ yíng shěng ]谓迎接问候。《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以 吴越王 俶 将至……遣其子 镇海、镇东 节度使 惟濬 至 宋州 迎省。”
[ yíng shī ]1.古代祭礼之一。上古祭祀时,立尸以代死者受祭。尸由臣下或死者晚辈充任。“迎尸”指迎接象征死者神灵而受祭的人。《仪礼·士虞礼》:“祝迎尸。”郑玄 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繫,立尸而主意焉。”清 姚鼐《题汾州太守墓庐图》诗:“自从 秦 汉 来,閟宫礼销鑠。厌祭不迎尸,同堂废特禴。”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四》:“中国 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2.谓接回尸体。《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六年》:“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
[ yíng shì ]迎候侍奉。唐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 孟郊 ﹞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间四年,又命来选,为 溧阳 尉,迎侍 溧上。”《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小妹听説哥哥到来,急欲迎侍。”清 朱琦《北堂侍膳图记》:“今年春,復供职来京,太夫人惮于远涉,不获迎侍。”
[ yíng shuāng tù ]1.指白兔。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按,此“迎霜兔”实即“房日兔”,是二十八宿的房宿的别称。参阅 吉发涵《也说“毕月乌”》(《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2.重阳宴会上所食之兔。明 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九日重阳节,驾幸 万岁山,或 兔儿山,旋磨山 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日下旧闻考·风俗三》:“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
[ yíng shuāng yàn ]古时重阳节前后邀客相饮所设的宴席。
[ yíng suí ]指首尾。语出《老子》:“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宋 苏辙《丁亥生日》诗:“迎随俱不见,瞿曇 谓无生。”
[ yíng suì ]1.古代迎接春天的祭礼。《淮南子·时则训》:“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高诱 注:“迎岁,逆春也。”参见“迎春”。2.迎接新年。唐太宗《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诗:“送寒餘雪尽,迎岁早梅新。”清 李光庭《乡言解颐·物下·人物十事》:“我养之菊,不但可以过冬至,并可以接迎岁之梅。”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仪徵岁时记》:“腌肉、鸡、鱼、鸭,曰年餚,煮以迎岁。”